1.详细描述24节气“大数据”“格式化”的作用。
①确立社会节奏。中国人说的“过年过节”之“节”,最初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都在每月月初,是气候变换的重要节点。二十四节气将四季开始之日分别称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立夏、立秋、立冬之“立”,都作如是解。中国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活节律由此肇始。因天之时而作,反对春行夏令,秋行冬令,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理念。
②指导民间生活。春夏之交,农事最为繁忙,依序为雨水、谷雨、小满、芒种。雨水,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水。谷雨,雨量充足,雨生百谷。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有芒之种谷可稼种,此为农事之序。入秋,气温下降,则有白露、寒露、霜降。白露:露凝而白,天气转凉。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霜将降落。不可不加关注。
③预测未来。民间的许多节气农谚,都有预警作用,如需及时播种的作物,“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清明麻,谷雨花,立夏载稻点芝麻”;“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节气日的晴雨,多预示后面的天气,如“立春晴,一春晴。立春雨,一春雨”;“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伏里无雨,囤里无米”;“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节气日打雷与否,亦可判断其后旱涝,如“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芒种打雷是旱年”;“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再如节气前后气温关系,“春分不暖,秋分不凉”;“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等,不胜枚举。要之,无不井然有序,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2.详细说明24节气中的阴阳转换之道。
①古人对于气的认识使他们将气与阴阳联系了起来。天地二气各属阴阳,分至四气的阴阳之分也非常清楚,冬至阴气极而阳生,夏至阳气极而阴生,四时的变化也就意味着阴阳的变化,由此发展出的八节阴阳体系也与此一致。
②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始终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原因很多,而二十四节气昭示的大自然的阴阳转换的哲理,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③中国人讲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独阳不成,独阴亦不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当阴发展到极盛时,一阳已生,并向阳极发展;反之亦然。周敦颐《太极图》展示的阴阳消长之理极为形象。人生都会有坎坷,甚至绝望的境遇,但绝不可轻言放弃。《易经》云“否极泰来”,天无绝人之路,“不信东风唤不回”,成为中华民族骨子里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④冬至,是阴阳转化的重要节点,阳与春在前,转机已露,中国人深谙此中哲理,每逢此日,由衷欢呼阳生春来,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邵雍《冬至吟二首》:“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张伯端《冬至一阳来服》:“冬至一阳来服,三旬增一阳爻。”董其昌《长安冬至》:“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皆是其例。
⑤一阳初生,并非鼓励坐等胜利,恰恰相反,中国人多懂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好内功的道理;坚守“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的理念;遵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的格言,而在逆境中效法松、竹、梅岁寒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