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悬浮”作风亮剑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干部成长的“练兵场”。近年来,广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在泥土芬芳中倾听民声,于攻坚克难中锤炼本领,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然而,现实中少数基层干部却陷入“人在基层心在云端” 的 “悬浮” 状态,身子沉不下去、心思静不下来,致使政策执行“打折扣”、干群关系“有温差”,既影响基层治理效能,更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对此,要高度警惕、坚决纠治。

“悬浮”作风的典型表现,往往藏在细微之处。有的干部驻村数月,对村里的姓氏宗族、地亩收成、矛盾焦点“一问三不知”;有的干部把办公室当作“避风港”,报表做得比谁都精致,走访记录写得比谁都详尽,可贫困户家的门槛从未踏足,田间地头的泥泞从未沾过鞋;有的干部走访时像“蜻蜓点水”,笔记本里记满群众诉求便束之高阁,承诺的“马上就办”变成“永远在办”,下次见面又从头问起,活脱脱把为民服务做成了“情景再现”;更有甚者遇到矛盾就“绕道走”,征地拆迁时躲在后面“摇鹅毛扇”,面对邻里纠纷时推说“历史遗留问题”,看似“不粘锅”,实则是“怕担当”。这般“悬浮”作派,把“扎根”变成“打卡”,把“服务”变成“作秀”,让政策落了空、信任打了折、百姓寒了心。

究其根源,在于干部思想上的偏差和能力上的不足。其一,宗旨意识淡漠使然。一些干部忘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为民服务”当口号,面对群众诉求第一反应是“别给自己添麻烦”,看到棘手问题首先想到“别影响自己进步”,服务群众的责任感早已被“明哲保身”的算计取代。其二,精致利己主义作祟。一些干部把基层当“镀金”的秀场,而非“炼金”的战场,盘算着“基层经历够了就回机关”,心思全在“履历美化”上,自然懒得花力气去懂群众、帮群众。其三,能力本领存在不足。一些“三门干部”“水土不服”,不了解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不知道如何和群众打交道,遇到问题就躲、碰到难题就推,缺乏为民服务的真本领,坐在群众身边却走不进群众内心。

向“悬浮”作风亮剑,干部自身得先“破心障”。要端正心态,正视、重视和珍视基层工作机会,杜绝将基层当“跳板”的功利思想,把“基层经历”当作“人生必修课”而非“晋升加分项”。要端正姿态,树牢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头等大事”,多到田间地头沾染“泥土气息”,多向群众征集发展“金点子”,把田间地头的“活教材”读懂吃透,从实践沃土中汲取干事创业的养分与力量。焦裕禄在兰考跑遍120多个村庄,住牛棚、蹲地头,才找到治沙防涝的“金钥匙”;廖俊波在政和跑坏三双鞋,才摸清山区脱贫的“门路”。真正的基层历练,从来都是在泥土里扎根,而非在表格、记录等纸质材料上“深耕”。

扭转基层干部“悬浮”作风,组织层面要主动“搭梯子”,为干部下沉基层一线、踏实干事创业创造条件。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形式与内容,教育引导干部理解基层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推动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倾斜,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重点工作开展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本领。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基层干部严肃问责。健全关心关爱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工作和生活条件,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在提拔使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让基层干部感受到组织关怀和温暖,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层的事,说到底是群众的事;群众的事,容不得丝毫敷衍应付、弄虚作假。唯有丢掉“官架子”、甘当“小学生”,拆掉“隔离墙”、架起“连心桥”,才能让干部真正沉到基层、融入群众,让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