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秘书1501班茂樹
——看《海街日记》里的日式植物美学
《海街日记》由日本极富盛名的导演是枝裕和执导。在这部片子里我闻到了很浓的“是枝流”气息,依旧是家庭伦理题材,讲述平凡细碎的生活,没有过多波澜的平和叙调,即使有最煽情的故事内容,却用最克制的方式拍摄出来。但不同于他以往的影片,比如《步履不停》给人带来的平实、忧伤的观影感受,《海街日记》不论是电影画面的呈现还是剧情阐释都带有更为浓郁的唯美色彩,这份唯美里熔铸了导演是枝裕和的审美取向,当然也体现了日式文艺一以贯之并且独到的美学式生活态度。《海街日记》中明确的四季流变和典型物候展现,充分体现了日本人与自然亲和一体化的美意识。一位日本学者说“日本文化形态是由植物的美学支撑的。”在我看来,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确是将小镇四姐妹的生活点滴与植物美学的传统融合得自然而和谐。
梅树·时间的变与不变
临海的古都镰仓,顺山而成的小镇,不起眼的角落里生活着香田家的几姐妹。父亲早年与情人离家出走,母亲性格古怪抛下他们不管,只能与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外婆离世后,他们继承了历史久远的庭院。长姐幸担当起“父母”的角色,尽心照顾两个妹妹以及后来搬进庭院的父亲与情人所生的小妹——浅野玲。
小小庭院花木深深,影片赋予庭院里的那株梅树极深的象征意味。
时间这一虚幻概念,大概只有附着在人和事物上,才会有存在感。因此片中有意无意地提及,幸很像外婆。对老屋庭院,对梅树,对外婆留下的食物味道,她都有自己的执念。“要去虫,还要消毒,活着的东西都是很费功夫的。”这是外婆的口头禅,像这样许多外婆留下的口头禅,都被幸一再地重复说着。参加完父亲葬礼后,幸邀请玲搬到镰仓同住。姨姥姥在得知消息后对幸说道:“又不是养小猫小狗,养育孩子可是很辛苦的。”这话与幸而言当然相宜,但于故去的外婆,何尝不谓辛苦呢?
梅树是母亲出生那年外公所种,已经五十五岁了。在这些岁月里,每年花费时间养护它,充满期待之心,看梅花开、摘梅子、酿梅酒。时间是悠悠流逝的,岁月改变了这家人。幸对父母的不负责任和外婆的悉心照料都存有完整的记忆,这样的经历和她善良的秉性几乎是自然地就决定了她对妹妹和庭院的守护,以及接受临终关护的工作安排。但时间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变的,或者说是种循环。外婆虽离去,时间之流显现在梅树粗壮的年轮里,但酿酒的习惯,对生活的一份期待,对老屋的坚守,对妹妹们的关爱却永远停留在幸对外婆的追忆里被永久地传承和保存下来。
绣球·耿耿于怀的化于了包容
在生活流淌的步伐里,夏天如约而至,梅树结果了。母亲的电话将几位少女平静的生活搅起了波澜。14年母女未见。在外婆的法会上,母亲表示想要卖掉庭院,这激起了幸的强烈反对。
所有的隔膜全在这个梅雨季节,绣球花开的时候展开。与母亲争执时,镜头不停地切换到庭院里大簇大簇的绣球花。为了顺应时令生活,老屋门厅的花器里也插着一枝绣球。绣球忠贞、希望的寓意,某种程度上便暗示着幸对庭院里这个家的坚守。后来幸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墓地的那段,母女俩边走边聊着,墓地周围遍植绣球,刚下过的梅雨,绣球花湿漉漉却很精神,尤其是返程,雨歇风住时。母亲说,好多年没有经历梅雨了。做完梅酒后才会感觉夏天来了。幸便说去拿梅酒给妈妈。母亲温柔的提醒着:“那边很滑的,小心点。”幸微露出笑意,奔向家中。看似不兴波澜,但以往所有的辜负在此时都被原谅了,绣球花便是见证者。
秉性如绣球般的幸,用宽容接纳第三者所生的小妹玲、原谅抛弃她的父母,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接纳自己——感情的世界里根本分不清是非黑白。这一切的冰释,都潜藏在生活之中,时间和爱是最好的催化。
樱花·感受美丽的雀跃不止
影片的整体基调当然是乐观的,但四姐妹经历的两场葬礼不可不提。一场是父亲,另一场是邻人“海猫食堂”的阿姨——二宫。二人的离去都提到了樱花。
樱花所代表的“瞬间美”理念根植在日本民族当中。樱花生命短暂,花期不到一周,开得快落得也快,且齐开齐落,无论是开花还是落花,都呈现出缤纷的景象。淡雅而不浓烈,质朴而不浮华,表面热烈而内里蕴含着一种安详沉静的自然美感。所以日本人很容易将之与生命做某种联结。
影片中直接呈现樱花的场景是在海边玲和伙伴看到了落下的樱花花瓣,玲想到了父亲,说父亲本以为看不到樱花便会离去,但最终满足地等到了樱花开尽。至此本来基调变得感伤,但接下来便是伙伴骑车带着玲穿行在美丽的樱花隧道下,明朗的天,阳光的碎影和粉色花瓣不断掉落在玲昂起的脸庞上。在这一刻,樱花不再是生命逝去的感伤代表,虽然在凋落,但是更显出了少年活力和某种情愫的暗自滋长。
影片最后,四姐妹参加二宫的葬礼。二宫与爱人福田一直对四姐妹颇多照顾,所以连向来大大咧咧的二姐佳乃也哭得极伤心。葬礼照片上笑得格外明朗的二宫阿姨,福田告诉他们是在樱花开放的时候拍的,“虽然知道自己快死了,但看到漂亮的东西,还能充分感受到这份美丽,觉得很开心。她这么说的。”
是枝裕和的一颗温润匠心便体现在:人生可真是不容易,但也要好好过下去啊。樱花、葬礼、死亡这些东西也不那么令人感到悲哀,能感受美、感念美,该是多么令人雀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