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世界观-信息观-有意识获取信息是自我建设要点
摘要:我对“选择性偏差”的理解,至少经历了三次改进了,本文就是感受和总结记录。选择性偏差,是一种从结果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具体的行为或某种评价。其本质是:人在自我指引下,“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时,存在各自的偏向,是一种参照性结果。而自我指引,存在“无意识想要”和“有意识想要”两种极端,其间的各种分布,就是获取信息时的各种态度了。
本文需要的基础文档:《世界观-子观-观点体系——观点是最小粒度并有四大特性》,关联度2/10;《本质的多样性和人的多样性——路在何方2.0》,关联度3/10;《没见过有见过有眼界有见识——信息面前,人皆有盲2.0》,关联度4/10。
1. 对“选择性偏差”认识的三次提高
每当我说“正确理解”的时候,说明我以前对某个概念的理解有误,然后去查、去看书、去完善,待理解上有突破了或者觉得基本理解正确了,就会忍不住写一篇此类文章。
现在是写“升级版”文章了,而且用了“真正理解”一词:我也很无奈,没有找到比较全面的、具有“明确性、完备性、自证性、范围性”的相关文章来学习。所以,只好“充分理解”后又自己写了,这是第三次写这个主题了:但愿是最后一次。
从字面上看,“选择性偏差”,就是不好的——都“偏差”了,还有好吗?这就是我最初的了解。在不同的文章或场合中,接触到的“选择性偏差”这个词,从上下文关联来看,或多或少都带有贬义。名字本身的字面意思就有贬义,看到的文章中也有贬义,就此我认为:选择性偏差就是不好!在我最初的很多文章中,也就带上了对“选择性偏差”的贬低。
后来学习了一些东西,知道“选择性偏差”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果没有选择性偏差,人在信息爆炸面前,早就崩溃了——信息太多了啊!当然要选择我想要的信息才行,有“选择”必然有“偏差”。
最后我发现:选择性偏差,只是一种结果现象而已,并不是起因。任何人对信息的最终选择,各自各不同,参照比较后就是“偏差”,这是多样性决定了的,必然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起因:是无意识选择还是有意识选择?
就这样,追根溯源,人对信息的选择,起因还是在世界观上,在价值观上。这就是第三次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了:认知,是世界观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至今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定义、归属哪些类或子观,就先从这篇文章开始吧。
2. 选择性偏差,仅仅是一种信息获取现象
选择性偏差:特指信息的获取时,快速选择和接受与自我指引一致的信息;对那些不一致的信息,低估、忽略,甚至怀疑、不屑。
选择性偏差扩展:是指选择的时候,是在自我指引下迅速完成选择,而不是在“全面过程”基础上进行选择。全面过程,可能存在诸如评估、对比、分析等环节,理性、缓慢、全面,但不一定有效——这是新的课题了。
选择性偏差,并不是说某一个个体,在选择上存在偏差或错误。选择性偏差,是一种基于群体观察或研究后得出的参照性差别: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都会与其他人不同,各自有各自的偏差。这种偏差,来源于“我的世界观”、“我的价值观”的指引,是非常个性和主观在选择时起作用的结果。
选择性偏差,是一种个性心理现象,是人在信息爆炸时代自动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信息选择方法的汇总。在自我指引下,这种方法,使得人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快速、自动筛选,甚至自我保护——自我指引认为有害的、有冲突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所以,“选择性偏差”本身,没有褒贬含义,字面上有贬义,容易导致人理解错误。
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差别式选择”,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信息选择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就是辅助人来更快更好地完成信息选择,如果说存在缺点,那就是方法论本身不完备而产生的缺点,“选择”本身没有缺点。
真正的缺点,或者说缺陷,来自于“自我指引”。当自我指引是无意识的时候,随后的所有选择,都是随性的、无目的、漫游式进行的。这时候,选择性偏差,就助推了这种“随性”行为,自动进入“信息茧房”——信息爆炸的结果是信息无穷,甚至一天刷十几个小时短视频都可以不重复。
有意识的选择,选择性偏差越严格,获取信息的速度就越快,效率就越高。
选择性偏差,仅仅是一个过滤放大器,放大了“自我指引”。“差别式选择”或“信息选择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新课题。
当我们一定要对某个人的“选择性偏差”进行评价时,实际上我们评价的是他的“自我指引”。自我指引,会导致很多奇怪的、令人不解的选择,很多信息特别容易被追捧、特别受欢迎,就是自我指引的结果。
自我指引,就像一个人的心理一样,是不可评价、不能评价的。不解归不解,不评价归不评价。但是,我们至少要知道:自我指引,是有“自我”的。
3. 自我指引的简单分析
任何难题,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分解了。先看看在信息获取时,自我指引,有哪些类别。
无意识,或者说浅意识:打开手机,有个红点!点一点,看一看,挺好玩,点点赞。OK,今天的休闲娱乐很不错。
有目标,但散漫,就想了解一下:百度一下“人性”。什么?“反人性才能成功”?什么鬼?这种信息都有?这种人没被打死?先看看怎么回事,哦,原来是“反个性才能成功”,不就是自律吗?还要玩概念偷换,这已经不是“噱头”了,是糊涂。
有明确目标,但中途跳跃:查“世界观”,关联出问题“相亲时怎么考察三观”,有意思,看一看;又关联问题,“宇宙观”,什么鬼?再看一看。
有明确目标,并尽力不跳跃:选择性偏差,到底是什么东西?今天一定要搞明白,还要写文章。“资料”太多了!翻翻翻翻翻,总算是有一篇像样的,好好看一看。
总之,先归类定义两种极端,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分布了各种各样的自我指引:没有人可以逃网,人人都要面对信息爆炸,选择性偏差也必然存在。
自我指引,来自于“我的世界观”、“我的价值观”等等,是一种信息获取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了。
自我指引,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外人不可评判!
至于世界观建设中提到的, “基于观点或信息的四大特性对信息的判别”方法和手段,个人可以自我选择。但是,在信息组织上,是必须的手段:高质量观点或信息,至少要具有四大特性,这样才能认知容易、自成体系、记忆持续。
4. 自我指引建议
选择性偏差,正确名称应该是“差别式选择”,是一种信息选择时的差别现象,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自我指引。
自我指引,需要有意识应用。
自我指引,优点和缺点,就不好评价了。无意识自我指引,大致知道的一些缺点:观点偏向——倾向于忽视或拒绝与现有观点不一致的信息,失去了纠正或完善观点的可能。本来,观点或反向观点,都是观点而已,选择保留就是保留了信息的多样性,“兼听则明”,自我指引会导致信息不完整性;偏见会加强——初始片面的观点,在自我指引的促进下,最后强化为偏见;等等。
如果与“危险好奇”、“记忆植入”等结合,无意识自我指引结果最终会导致观点污染和世界观变质 :被动洗脑和主动洗脑,都是最危险的情况。例如:热点追逐、无脑追星、广告轰炸、传销等等。
最危险的无意识自我指引的情况:认为某个事物好,就一直选择去看有关它好的内容,越看越觉得有道理,偶尔看到反对的或不好的描述,反过来认为是对方愚昧,过程中已经不讲道理、不需要理由了,因为世界观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子观,子观中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任何说它差的都是有问题的。
而初始观点怎么来的呢?当人心中略有怨气的时候,如果看到同样的抱怨、攻击式文章,只觉得找到知音了,很快同意、支持这些观点,并进一步吸收了这些观点中包含的其它怨气——人的怨气就进一步成长了:观点得到加强而不是完善,甚至形成了子观,这时候就特别稳固了,然后用这个子观再来看周围:处处可攻击、那那不顺眼!
完善,是多种观点的集合;偏激,是某一类偏向观点的集合。
有意识自我指引,基于“范围”概念和“有效好奇”后,观点就可以得到加强或纠正,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和避免污染。
5. 总结
在自我指引的更前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初始观点的建立”。现在只知道很重要,还没有深入地研究,也没有相关文章。
初始观点+自我指引+选择性偏差+加速累增原理,很轻易、很快就会导致世界观成长的千差万别。初始信息不明确,甚至会造成观点的污染和世界观的变质;如果没有有意识纠正,偏向会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会特别极端。
信息茧房,可能就是接受方“无意识自我指引+选择性偏差”、供应方“有意识系统指引+选择性偏差”,双方共同努力造就的结果。需要后期深入研究。
选择性偏差,是一个“自我指引”的放大器;有意识的自我指引,甚至可以设法强化选择性偏差,进而发展成为“信息选择方法论”。
无意识自我指引和有意识自我指引,是两种生活态度。
信息爆炸,炸不开旧世界观,因为我想要的,就是我选择的。
信息爆炸,炸出个新世界观,因为我选择的,才是我想要的。
(作者寄语:专注于世界观研究和学习,内容涉及“做我观、做人观、做事观、做雄观”,助你世界观清明,一路超越。文章全是原创,禁止盗版,请评请赞。世界观研究和学习,是个大课题,请积极参与,转发;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有文集,会持续更新,我观世界观,2023-10-13,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