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时代,信息的流通不再像过去那么闭塞,我们再也不会将自己关在家里进行创作而苦于没人可以欣赏到自己的才华。
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将自己拍下的作品以各种各样的渠道发送到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上,不管是微博、微信,还是风靡全球的 404 网站,可能马上就会让数以万计的亲朋好友或者陌生人看到你的作品。
既然是公开发表,就免不了会被人评论。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观看者来说,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并不那么友善,他们极尽尖酸刻薄之言,对别人的作品冷嘲热讽。说到拍摄者都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人生。
当然有的人会说,「发出来还不让人评价了啊?」「我看到不好的还不能说了啊。」
要真的这样说我也没法去反驳,毕竟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我也并不反对批评,大部分人的评价或者批评都还是很中肯的,我这里针对的只是某些人。
这些人的观点实在是浅薄的可笑,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自己尚未架构完全的有欠缺的世界观上去批评别人,甚至不愿意去深入一幅作品而只是浮于表面的评价。
像一条掉了牙的老狗一样,看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就狂吠不止,只是因为没有自己啃的动的骨头。
评价可以,批评也没有错,但是有人却仅仅是为了骂而骂,用尖刻的语言去嘲讽,就足以反映出评论者的内涵和心态了。
语言是一面镜子,能表达你的意见,更能倒映出你的内心。
有时候我会想,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自己究竟会拍出怎么样的照片呢?可能他都不怎么拍照吧,不然他怎么会从来都不站在拍摄者的角度而仅仅作为一名喷子去考虑问题,不然不知道他们的作品被别人这样评价的时候,自己心里会怎么想。
说白了,没有作品所以无所畏惧的职业键盘喷。
一名出色的创作者,都会懂得,每个人都是从零开始,不可能有人第一次拿起相机就拍出伟大的照片,这绝不可能。任何人,都是从所谓的「烂片」开始拍起的。
可现实却是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专业以恶毒的话语评价别人的作品为乐,他们的目的很明确,骂名人,并希望引来名人和他们对骂,这样在骂战中他们的名气也会攀升,也总有一些不喜欢某些名人的人或喜欢看热闹的人会成为他们的拥笃。
在这个年代,撕逼才能带来高流量。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这种现象也总是喜闻乐见。
而这些所谓的「评论家」,往往都不会有像样的作品拿得出手,甚至对待别人作品的评价,也业余的可笑。
很多人都在对骂中败下阵来,为什么?因为他们要脸啊,比起那些不要脸的专业喷子,他们的涵养哪儿是个儿啊。
评论没有问题,批评也没有错,没有批评这个社会永远就不会有进步。我从来都不会反对批评,但是我看到喷子头疼。
既然有些人看什么照片都不好,那么这里回到一个最基础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坏」照片?
早在上个世纪初的 1902 年,一名严肃的摄影人Charles M. Taylor, Jr.就在自己写的一本书《为什么我得照片这么烂》(Why My Photographs Are Bad)里面指出了一些摄影初学者常犯的错误:双重曝光,不合适的裁切,失焦,地平线歪曲,拍出自己的影子。等等这些一切在他眼里,都是不好的照片。
他同样也给了读者一句忠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没有付出太多的劳动和思考,你不要指望着自己就能成为大师。」
我赞同他的那句忠告,但是对于坏照片的标准,可能现在很难定义。
在他那个年代,摄影术刚刚起步没有多久,大多数人对于摄影的理解更多的是倾向于是一门技术而非艺术,既然是技术,就必须是严谨的容不得差错的。
首先说双重曝光,可能他所指的双重曝光是指那些意义不明的重曝,而非刻意设计的重曝,当然这在早期摄影中经常出现,也因此 Charles Taylor 会认为这样是不好的。
而不合适的裁切应该指的是将画面主体或者背景在不合适的地方断开,而并非后期裁切,毕竟在他那个年代后期还并不是那么普遍。
至于失焦、地平线歪曲,以及拍出自己的影子这类,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属于失败的曝光。
从 Charles Taylor 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名完美主义的摄影师,拍照的目的就是完美的复刻当前的画面。在他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错,但是他忽略了一点,摄影的目的并不是要忠实的记录眼前的世界,而是要通过摄影师的角度,以拍摄者的观点来重塑世界。
既然是主观的,那么拍摄者在其中就会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在他所指的那些失败的照片类型中,专门喜欢拍自己影子的 Lee Friedlander 成了大师,Robert Capa 的作品中大量的失焦,但是你能否定他的作品的价值吗?如果不告诉你摄影师的名字,你是否认为森山大道的照片是好照片?
阅读摄影作品,我们很难从单张作品中看出其内涵(除非那种本身也没什么内涵的摆拍),更多的是了解摄影师,站在摄影师本人的角度,以及照片所包含的时间、空间背景下去理解。
同样的,一张照片对于不同的观看者,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早些年,在 flickr 上曾经有一个钓鱼贴,贴主用一张被很多国内摄影师奉若神明的布列松的经典照片来求评价。当然他并没有指明照片的作者,但是看来国外的摄影爱好者们学问还不够,纷纷指责这张照片失焦了啊自行车都拍虚了啊等等,还有人要教作者怎么样才能拍的更清晰。
这张布列松拍摄于 1932 年的照片,2008 年被拍卖出 26.5 万美元。
而正是这一张「烂片」,以及布列松的其他不计其数的「烂片」所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奠定了「决定性瞬间」的基石。
也许本来就没有「坏」照片,拍照这种事一直都是很私人的,我们每个人所拍下的照片,可能对于他人来说一文不值甚至还会被嘲笑,但是对拍摄者来说,却蕴含了时间和空间,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回忆。
只有当一张照片失去了时间,失去了所承载的记忆,才会失去作为照片而存在的意义。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