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春去春来,过去了许多的春天,前面似乎还有无限的春天,但是人生有限,属于我们的春天更加有限,如果在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恰逢立春,怎能不珍惜珍重。
想起有一首诗,“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说的是遥远过去一个人日又立春的日子,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小憩卧于含章殿,这时恰有一阵微风吹来,檐下几朵梅花缓缓地飘下来了,其中一朵尤有灵性,轻柔地打着旋儿,落到寿阳公主的额头上。寿阳公主醒来之后,对额头上的梅花浑然不觉,顶着它走来走去。宫女们笑着上来帮她摘掉花瓣,但是公主的额头上已经印上了花痕,拂拭不去,三天后,才渐渐淡了。宫女们觉得额头上装饰几朵梅花花瓣,更显娇俏,也学着在额头上粘花瓣。这种妆就成了宫廷日妆。但梅花不是四季都有,于是她们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贴在额上或者面颊上,叫做“梅花妆”。寿阳公主因这个香艳的“梅花妆”故事流传千古,而被人们尊为“梅神”,又被称为“正月花神”。
从此,立春就与梅花缠缠绵绵,立春启宴,梅花争艳。梅花星星点点地爬上了枝头,一树独行天下春。二三月间春寒料峭,对爱花人而言,梅花的消息成为立春后第一件盛事。
一般赏梅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探梅,这时梅花含苞待放,给人一种等待的心情,看着梅花在寒风中渐渐萌生,是众多文人墨客最喜爱的景象之一;第二时期为观梅,此时梅花开放,呈现出一片“十里梅花香雪海”的胜景;第三时期是寻梅,这时梅花落英缤纷,“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最是伤春而感伤。
立春时节,正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时候,我觉得探梅时期,别有风味,比2月中旬以后的盛花期更美。梅花的开花次序是从颜色浅的开始,颜色越深开得越迟。所以,遒劲枝桠的白梅花,在山林之际暗香浮动,一马当先,得令争春。因为早梅隐约初开,花朵稀疏零星,需要踏雪穿林,探问梅消息。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反映了梅花皎洁似雪的特点,写出了早梅远望似雪非雪,一派迷离恍惚之境。其实真正爱梅花的人,眼里不见一瓣一蕊,全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思余韵。立春时节的清淡白梅,不在于花开得有多艳,而在于那段疏影横斜、苦寒来香的意韵。
一想起梅花,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些深入骨髓的古典场景:对花持酒的舞姿,踏雪寻梅的笛声,水晶帘栊后的凝望,古刹空山里的啼鸣……
赠人梅花,是江南早有的示好习俗,据说春秋时候,南方的某国派使臣北上交涉,郑重其事地送上梅花一枝,北国之人还以为礼物菲薄,是轻慢的表现,差点就为这个打起来。好在这一误解并没有维持太久,渐渐的,吃梅子之余,大江南北的人们也都开始认可梅花的美好形象了。它甚至成为文人之间很高贵的心意相通的礼物——“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如此快马加鞭送早梅一枝,哪怕今天想起来,都好像觉得仍是异常真诚而优雅的一件事呢!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立春人日,点梅花妆,想起许多梅花诗词,不由得百转千回,如同红衣消失在桨声中,去了藕花深处,辜负旧约,徒之奈何。真想檐下有一树老梅,枝干虬节,有一枝静静探于窗上,梅香,慢慢散开来,细而清冽,熏染心肠。
山河堂堂,乾坤朗朗,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立春人日,梅寄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