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都没有多少心思看书了。打算慢慢看。
资治通鉴第四册,P2088-2739页。从汉质帝开始。
汉质帝自幼便聪慧,只是有一次早朝,看见梁翼说“此跋扈将军也!”没多久,梁翼就指示左右的人在煮饼中下毒给汉质帝吃,医治“不及时”而驾崩。聪明人,死于话多的例子,又加1位。很多时候,东西可以乱吃,但是话一出口,就无可挽回了。
重新立皇帝,大臣想立一个严明年长一点的刘蒜,但是被宦官和梁冀否决,最后立了15岁的刘志,也就是汉桓帝。对于本身行为不端的人来说,立一个年幼或者昏聩的皇帝更有利。
李固和杜乔虽然忠直贤明,但是立皇帝的时候推荐的是不现在刘志,所以很快就下去了。
知行合一是一种状态。
陈寔替上级背锅,忍受推举人不当的骂名。上级也是迫于更上级的压力,然后陈寔替上级签署了任命。被赞扬“把善行归于主君,把过错归于自己”。贵在主动吧。
锺瑾有退让之风。李脩很喜欢,把女儿嫁给他,认为国家有道的时候他不会久居人下,国家无道道的时候不会受到株连。大舅子李膺则认为他有点黑白不分。他的叔叔锺皓则认为现在不是黑白分明的时代,还是锺瑾的办法最高明。总之就是苟住。
梁翼虽然跋扈,但善于结交皇帝身边左右的人,结党营私,这也是他生存的策略,另外别人劝谏,虽然不采纳,但也不会怪罪。这也是好的一面吧。
梁家权势很大,有时会被捧起来,然后被抑谕做事不够高尚,也是有苦难言。
致仕=退休
崔寔作《政论》很有见地,山阳人仲长统建议皇帝把这篇当做座右铭。其核心思想在于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拘泥于古人文字,要根据不同的情势,制定不同的制度和措施。刑罚,是治理乱世的良药,乱世用重典,德教是治理太平盛世的美食佳肴。很有点辩证法的智慧。司马光后面的评论现实他没有看懂,以为只是一味强调用严法。
汉桓帝准备褒奖和尊崇梁冀,让大臣讨论有关礼仪。但梁冀还是嫌礼仪不够高规格,心里不高兴。这就有点低情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