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唯美最经典最为人所知的画面,没有之一。
可以想象一下,大观园中,百花开遍,一片姹紫嫣红,莺歌燕舞。
看风起处,落红成阵,此时一位秉绝世之姿的窈窕忧郁的少女,拂柳丝,穿芳径,缓缓而来。
只见她轻把花锄,怜惜地将落英残红收入锦囊,轻轻放入花冢掩埋。还微吟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红楼梦》中写黛玉葬花主要有两处。
一处是第二十三回,宝玉在沁芳闸桥边偷看《西厢记》时被黛玉撞见,回头只见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姗姗而来。
这是黛玉葬花形象的第一次具体描绘。
后来就由此引出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经典情节。借助《西厢记》中的词句两人互相调侃试探,宝玉也借戏语第一次委婉而明确地表达了对林妹妹的爱意。而黛玉也似嗔实喜地接受了爱的表白。
这一情节,是宝黛爱情从朦胧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第二次写葬花更为大家津津乐道,我们一般所说的黛玉葬花就是指这次。
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相关情节中交代,因前一日,黛玉去怡红院找宝玉,吃了晴雯的闭门羹,误会宝玉故意冷落自己,感到又委屈又难过,直哭了一夜,于是写下了这首锥心泣血、哀艳凄绝的《葬花吟》。
次日,黛玉避开众人,独携花锄,来到花冢处,边葬花边吟诵,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痛倒了前来寻她的宝玉。
只因这首诗,黛玉借花怜己,抒发了春光易逝、红颜易老的悲叹,发出了寄人篱下、命运无法自主、繁华终将成空的谶语。
作为黛玉的知己,宝玉听了怎会不伤心?
当然,也正是这一情节引出了后面两人前嫌尽释、重归于好的经典桥段,宝玉的一大段告白使宝黛爱情由朦胧而至成熟,真正到了相知无猜、两心合一的地步。
那我们的问题来了,在黛玉葬花时,大观园姐妹们都在哪里?她们都在做什么呢?
其实书中早有交代:“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饯祭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践行。”
而古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当日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早早起来,一个个打扮得桃羞李让,花枝招展,还用花柳绫锦巧手制作了各种物件,系满了花枝,为花神饯行,让其归位,并表示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相会。
作者如此安排足见其巧思,用珠围翠绕、热闹欢喜反衬林妹妹的凄凉寂寞、孤高傲世。越剧《红楼梦》的唱词表达得就很到位: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
既然说到送花神,就不能不说说迎花神,也就是“花朝节”了。农历二月十五日,也有说是二月二龙抬头的,相传是百花生日,花神要降临人间,所以这一日要迎花神。
这一天,人们往往结伴郊游,踏青赏花,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实际上,不论是送花神,还是迎花神,都可以看作是某种形式的女儿节。
其实古代的女儿节还有很多,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临别时对小姑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这里的“初七”就是指的七月七,也就是七夕;“下九”指农历的每月十九日,这一天女孩子们要欢聚一堂,组织一些娱乐活动。
尤其是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在当代被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内涵,其实真正该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应该是元宵节,这一天大概是礼教之大防最松弛的一天,青年男女们可以借看花灯偷偷相会,“三言二拍”里的很多爱情故事都发生在这一天。
而七月七则是女孩子们相聚,穿针乞巧,向织女娘娘乞求智慧和巧艺,与爱情无关了。
当然,还有一个人也没在内,就是薛宝钗,她因也来寻黛玉,正撞见宝玉,为避嫌躲开了,这才引出了下面的《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的经典画面,这也正是曹雪芹行文草蛇灰线、疏密有致的妙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