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分享课是9月19日晚上进行的,由于周末照顾两个孩子,不能长时间玩手机,所以当时只在群里打了一声招呼就忍痛离开了分享课堂。
直到昨天才抽出时间补听了课程,真是受益匪浅。
Victor(胜利)老师,是一名高中英语老师。可他大学的专业是历史学,只因当时乡村学校缺少英语老师,有些英语基础的他便给学生教了英语。
胜利老师因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喜欢读书,所以他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来简书平台8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简书优秀创作者称号。
由于在简书平台经常互动,我也了解到我与胜利老师竟是同乡——一市两县。这种地域的就近感,不觉为我们增加了几份亲近感。
我们每个人都读书,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经验。胜利老师分享的读书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学习的。
一:找到自身阅读的兴趣点。
做任何事都的有兴趣,有兴趣了才会去做,才能坚持做。所以对于读书也是一样。如果喜欢哲学就读哲学,如果喜欢历史就读史学……,总之不管读什么,首先都得是自己感兴趣的。
二:建立自身的阅读原则。
胜利老师在这方面谈到了三个点。一是坚持经典作品优先阅读,反复阅读,并保持对当下“快餐式”,“心灵鸡汤”类书籍的警惕和距离。
读书还是得读经典,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经久不衰,如同大浪淘沙。读经典就是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调整我们自己。
二是坚持做读书笔记,保持对文字的敬畏感和亲近感。现在我们都是电脑打字,很少用笔写字,提笔就忘字的现象是越来越普遍。所以读书做笔记,坚持是常写字,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是坚持对碎片化时间的有效利用,尽可能地保持对文字的专注力。只要有时间就去读,只要有时间就去听。
现在的人们很容易沉溺在短视频,抖音里,一看少则一二十分钟,长则几个小时!却还不自知!
曾经有一次,我刷短视频,把那个相关的都看完,还觉得不过瘾,刷到半夜失眠,这样的我其实大有人在。
所以一定要有效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今天读十分钟,明天读十分钟,坚持一周就是一个小时,我想我们每个人每天刷视频逛朋友圈的时间绝不止十分钟。
三:增强自身阅读的获得感。
胜利老师在这方面谈了四个点。一是,注重与文本的对话,即准确获得文字所传递的信息,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这种阅读称为理解性阅读,一般我们读书都是在这个层面上的。
二是,注重与作者的对话,分析,评价,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阅读称为批判性阅读。
三是,注重与自我对话。把书本中传递的信息与我们的自身经历联系在一起,通过阅读,调整我们的行为习惯。这种阅读称为反思性阅读。
我个人觉得,我们读经典就是要达到这种反思性阅读。说白了,读书的深入程度决定的我们读书的层次。
我的书评有幸被简书平台的伯乐推荐,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要想读懂一本书,就得反复读,不但要反复读这本书,还要读作者其他的书籍。深入了解作者,才能深入了解作品。
胜利老师的写作之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冯骥才先生曾说:“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作才是发掘自己。写作的根本是生命,与历史穿行中用生命传递火焰。”同时他也认为:“写作是一种精神生活,写作的根本是立足生命,创造生命,延续生命,我非常享受这种精神生活。”
胜利老师认为:与我们而言,写作是现实与理想的平衡器,让我们在现实和理想中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感和平衡点,避免过度的焦虑,迷惘和痛苦。
我特别认同胜利老师的这种说法,我开始学写作,就是我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感觉每天浑浑噩噩,闲也好,忙也罢,整个人处于一种迷惘的状态。
持续的写作,让那份焦虑慢慢消散,读书与写作共同为我那颗浮躁不安的心找到了安稳的归宿。
关于写作技巧,尤其是散文与诗歌创作,胜利老师也倾囊相授。但我深知,技巧无法一蹴而就,更需在一次次写作实践中慢慢体会、摸索,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胜利老师的这堂分享课真是内容丰富,而且干货满满。相信在以后的读书写作路上,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