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另类”"怪小孩”之类的标签当成是对自家孩子的夸赞。
有一个孩子,他总是向老师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且性格乖僻、没办法融人班集体,在学校的时候总是独自一人沉浸于各种幻想之中。即便是这样的“怪小孩”,他的妈妈也总是温柔地守护着他,他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这正是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
因为爱迪生的妈妈深知,自己的孩子之所以被当成差生,只不过是他所关注以及思考的东西跟学校里老师教的、同学学的有很大的不同罢了。
不仅仅是爱迪生,还有很多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士、他们从幼年时期开始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偏执或者乖僻。他们不自觉地开始抵触与别人保持一致性,尽力去思考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举个例子,很多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当知道别人的想法跟自己差不多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太积极地发表意见;当发现其他人的意见都一边倒的时候,他们反而会不断地强调自己的不同见解。
虽然大家都说亚洲等国的教条式教育似乎也在慢慢地发生一些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群中保持一致性(通俗一点,就是随大流)的意识仍然根深蒂固。一旦孩子有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往往就会被贴上“另类”“怪小孩”之类的标签,并遭到周围人的孤立和排斥。
当然,对那些伤及他人的过分行为进行严格管教是必须的。但是,为了避免扼杀孩子的潜能,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也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够坦然地面对譬如“另类”“怪小孩”之类的评价,甚至把这些负面的评价当成是对自家孩子的夸赞。
孩子的成长环境越宽松,越有利于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