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看重自己的身体并以此看待天下的人,才能将天下托付给他;爱惜自己的身体并以此态度爱惜天下的人,才能将天下委托给他。
感悟:本章深入探讨了“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这两个核心观点。这两句体现了老子对宠辱、进退的独到见解。其中,“宠”本义是尊崇,荣耀,而“辱”的本义是因为误了农时,耽误了耕种,受到责罚。宠辱是一对反义词。范仲淹说“宠辱偕忘”,意思是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我们从这句话中理解“宠”“辱”,屈辱使我们惊恐不安自不必说,荣耀的“惊”又怎么理解?荣耀让我们心生喜悦,你的心就被触动了,所以“惊”有受触动的意思。宠辱也可以替换成得失,理解是一样的。还可以这样理解,屈辱挫败时候的警惕警醒,尊崇荣耀的时候,也要时刻警惕,警醒。总之这两者都应该让你惶惑不安,你将不得宁静。就是宠辱得失都会搅扰你,触动你,莫如没有宠辱得失,保持心灵的宁静得好。这是我的理解,也可以像译文那样理解。对于为官者,得到地位是“宠”,失去地位是“辱”;对于商人,得到利益是“宠”,失去利益是“辱”;对于士者,受到重用是“宠”,才华埋没是“辱”以此类推,心是不是在起落涨伏之中,始终难以平静?
再深入思考一下,这心的跌宕起伏来源于什么?
我们有这个可以让我们惊心动魄的身体啊,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什么宠辱得失,与我何干?所以“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也不担心“宠”,也不必在意“辱”。
可是,我已经有了这个身体,想逍遥自在,受限制啊!那怎么办?老子说:“好办,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身体为天下做事,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寄托于天下了。你就会获得爱戴与尊贵。好绕啊,可以理解成“为人民服务”,理解成为他人,为家庭,为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个人利益。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寄”更注重主动性和主观投予,而“托”更强调依托关系的密切性和信任感。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天下”这个词,覆盖有多大,在哲学上,“天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广阔区域,更涵盖了世间万物、人类社会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和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频繁使用“天下”一词,通过对其的描述和思考,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见解。
“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而只有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
那些舍生忘死的人,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确实值得看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爱与担当,是将己身发挥到最大价值的人。抗日战争时期,山中道士下山救民救国,他们“盛世封山修行,乱世下山救人”。值得钦敬。抗美援朝期间的仁义师太,俗名是姜素敏,她下山还俗,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前往朝鲜战场救助伤员,在朝鲜战场工作了三年后返回祖国,继续从事医疗工作。直到1982年,她再次遁入空门,最终在九华山通慧禅林定居。不值得敬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