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0040):殷仲堪未捐其本

原文: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译文:殷仲堪任荆州刺史之后,正碰上水灾,食物不丰足,他吃饭常用五碗盘装少量菜肴,此外再没有别的荤菜了。吃饭时饭粒脱落在盘外席上,总是拾起来吃掉。虽然他这是要为众人做榜样,却也由于他生性比较淳朴。他常常告诫子弟们说:“不要以为我担任了大州刺史,就说我舍弃了往常的夙愿。现在我仍处在这种境界,并没有什么改变。清贫,原是士人的本分,怎么可以登上高枝而丢弃根本呢?你们要好好记住我说的道理!”

拓展理解:勤俭是传统美德,古人早有“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诗)的警句。人性勤俭,则自然清虚寡欲而不为物累;不为物累,则顺天理而获民心,于事无不济矣!这是出自内心本性而以行道济世为目的,故为真勤俭,是一种美德。反之,则为虚假的勤俭,是一种失德的表现。

史称殷仲堪迷信事神“不吝财贿”,但却“怠行仁义,啬于周急”,则其示俭以“率物”,一方面是其鄙吝天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是做表面文章,以炒作的方式自我宣传来博取名声而已。其爱惜粒饭,外无馀肴,而不周急于民,何德之有?以之入“俭啬"门似乎更合适。

感悟:查看网上信息,关于殷仲堪“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的评论褒贬不一。至于他的节俭是沽名钓誉,还是实至名归,要看他在未发生水灾前,也就是粮食丰收食物充足时是否节俭,因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与丰收和歉收无关。如果发生水灾粮食歉收之前,他没有节俭的习惯,那么,他水灾歉收时的表现就是做样子,欺世盗名,实则背后去挥霍。

其实,古人做的事情无需我们去辨别真假,重要的是做好当今的事情。

虽然说现代农业,兴修水利,科学种田,防灾能力增强,粮食增收,社会制度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在有的饭店、食堂,或家庭,仍能看到整个馒头、整碗的米饭被扔掉的现象。要知道,农民把一粒米撒在田里到制作成食物上餐桌,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真是“粒粒皆辛苦”啊!

听老人讲,一个人的一生吃的粮食是有数的,如果浪费粮食,将来就会成为饿死鬼。也就是说,生命的最终阶段吃不下东西被饿死。我们不必去验证老人的这种说法是否灵验,但是,珍惜粮食总是应该的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