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设计了一节课《冰山日记》,感谢1804、2006班的同学,尤其1802、2005的小可爱们,出于对我巨大的信任,向我敞开了秘密。
第一个转念
第一个班,学生能很好找出冰山内容,这很好,说明大家已经理解冰山,可能顺利按照预设进行。
第二个班出现了卡顿,在学生凝重的表情和等待中,继续OR放弃?
转念一想,找不出来,说明什么?--------理解别人,不容易!
所以,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境,当别人不懂你,不理解你时,一定要谅解他,因为,这事不容易。这个“别人”包括父母、老师、朋友,可以不?
可以。
自己理解自已,难度有多大?接下来,我们来就某件事情,看看自己的冰山。
完美衔接!
(后话:看清楚自己的冰山,你就能帮助别人来理解自己,也许你发现,不再需要刻意寻求理解了。)
第二个转念
第一个班,时间不太够,布置了课后练习,声明收作业仅是为了核对这个工具的掌握情况。学生说这里有秘密,好吧,不强求。
第二个班,布置完作业还剩5分钟,再次征求意见:“这次作业,认为涉及小秘密不愿意上交的,请举手?”认真数了一下,8人。赦免吗?
转念一想,“很好!谢谢这8位同学的真实,我建议你们将作业中的事件替换为:心理老师要收作业,我不情愿。”
学生笑了。
还真有两个可爱的娃,交了“不想让老师看冰山日记”的冰山日记。
冲着这份真诚,我也得写点什么,纪念这个美妙互动……
他们的担心是对的,隔了一天,我就忍不住,来这里分享了。
第三个转念
第四个班,课前一个小插曲,打破了原有设计,我又自恋了好久,佩服自己的机智。
课前将打印30份课堂清单发了下去。”今天准备的清单不太够,如果谁有需要,同桌可以发杨一下风格“。我这么一说以后,就看见了教室里面的一片”来来来,送给你”的谦让。
此刻,我在大脑里快速判断,决定要送上何种表情?
转念一想,“我当下的冰山里有什么?”
问:看见有人纷纷把自己的清单送出去,猜一下,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什么?
“生气、不开心、感动、开心……”
问:说说看,引发我生气、感动的想法或理由是什么?
“上课了,老师发这的清单肯定是有用的,你这么快就给别人,说明你觉得这个东西不好,没用。-----所以不开心。”
“大家发杨风格、互相帮助,友爱团结。-----所以感动。
了不起呀,大家总结了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不同的看法引发不同的感受,改变看法就能改变心情。
我今天带来一节“冰山日记”,猜猜看,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有哪些期待?
比如,你们对我有哪些期待?
”希望老师负责任,给我们带来既有价值、又有意思的课,有趣,还能让我们放松,还要有帮助。“
我对你们的期待呢?
”希望大家能好好配合,主动参与,积极互动。“
你们对自己的期待呢?
”在心理课上大胆“冒泡泡”,找到一些心理学方法帮助自己,越来越优秀。“
老师对自己的期待?
”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并希望这份心意得到学生的认可。“
如果这些期待被满足了,我们会怎么看自己?
”我们都很了不起,棒棒哒。“
刚才我们的分析和探索,就是在共同书写冰山日记。
于是,引出冰山模型。(现在整理时,发现一点,萨女士的冰山隐喻和弗的冰山,异曲同工,修通冰山下各层=让潜意识意识化。)
平常我们只能看见表面的“来,让给你”,如果愿意探索和寻找,能了解冰山下的世界:感受、想法、期待、渴望和自我。因为了解,能有更多理解,能有更好连接。
通过刚才的分析和互动,冰山的各个层面,我讲清楚了吗?
清楚了!
2005班的小可爱们,发下30张清单,交上来了34份冰山。奥利给!接下来我……
这个失误,原本可以当作没有发生,还好,我没有放过去,利用这个情境,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了。
生成性,这不就是心理课堂的魅力吗?
最后的补充
说到充分挖掘素材,没有拿到课堂清单的同学,不妨写一写关于这件事的冰山……
整理于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