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了这个月,也就真真切切走出了2021年。
这一年,我开年的计划里是一周一本书。坚持了半年后,总有俗务缠着打不成目标,慢慢也就心平气和地放弃了。
这一年,相信我们都见了很多人。只是真正重要的那几个,却从不见增多,反而愈发减少。
年复一年,我们从乖巧的学生长成努力的员工,从稚嫩叛逆的孩子变成朋友圈孝顺的儿女,然后再慢慢变成负重前行的爸爸或是妈妈。每一个阶段,我们最重要的人都不相同。在我们每个人可以交际150个人的认知局限里,真正能够占据你心田的,或许不会超出单数5。
读书,见人,是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够学习进步的最佳途径。
读书,坚持了半年,废了;见人,我已经选择了一份远离广阔交友圈的工作,也废了。从12月开始,我把工作换到了离家更近的地方,可以说为了更多照顾女儿点点,也可以说为了渴望一份安静的自己。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一份选择,都是一场利弊的考量,总有得失无法回避。
只是今天,我发现还有一种学习的途径,就是观察小孩。有时候,一个小孩能够颠覆你对着世界的很多认知,让你醍醐灌顶的那种。
事情的起因是今天上午我照常送女儿上学。由于时间比较充裕,我一般会等在学校门口,等到宝贝进入学校,穿过操场时隔着围栏跟我第二次告别再离开。这段等待的时间特别方便我观察周边的小孩。今天让我开了眼界的是两个小孩的对话。他们身披交通标兵的缎带,专门负责登记电动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看看他们有没有严格执行学校“一人一盔”的政策。有小孩不带头盔的,就会被登记扣分。他们的对话是这样开始的:
女孩:你登记了几个?
男孩出示了一下本子:就这么多。
女孩:刚刚一个家长没给小孩带头盔。我就问家长,小孩几班,然后家长告诉我是三年二班。但是我看了那小孩的姓名牌,写着二年三班。我就知道这个家长没说实话。
男孩:你为什么要问家长?不能去问家长的,他们都是这样子。你要单独问小孩,小孩才会认真回答。
女孩:我知道,我后面就都问小孩了。
刚刚听完,女儿刚好经过操场,站着和我挥了挥手。我打完招呼转身离开。内心却不似往日般清爽。我们大人习惯了谈论孩子做的好不好,对不对,却不知小孩都已经直接不想跟大人玩了。我们以为自己身上背负着监督孩子成长的责任,孩子却已经在背后发来不予信任的警铃。他们拥有了自己认知这个世界的眼光,以超越成人的理智,抗拒着大人对他们的知识灌输。
小男孩说,不要去问家长,他们都是这样子。
我心想,他至多不超过10岁,就已经如此明了家长在他们面前不说真话。他一定不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家长。那究竟是家长们低估了孩子们的判断力,还是家长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谎。
孩子没带头盔,就等于不遵守学校规定。在我看来,即便内心不太担心孩子不带头盔会受伤的问题,也一般会让孩子带着,至少让孩子知道学校规则是要遵守的。一时半会忘了的事情的确会发生,让孩子被扣分一两次也未必不好,说不定还能更好地教育到孩子。
我想我们完全不用怀疑任何一家在教育孩子时的良苦用心。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家长还要当着孩子的面撒谎,还是帮着孩子对学校撒谎?自家小孩戴着红领巾,挂着学校下发的姓名牌,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实,家长却会当场说着相反的话,太难理解了。我想来想去,或许这样的谎言在大人的生活里太平常了,随时随地他们用嘴巴管理着世界,那个和脑海中完全不同的世界。家长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撒谎,他们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应急反应:反正不能告诉你真实情况,也不能不回答你,那就随便敷衍你一下。
纪录片《一周不说谎》中说,每个人平均每天撒谎达到9次。当然,我更相信这样的谎言更多的是无伤大雅的。大人为什么要说谎?这更像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社会性话题。我探讨不来。我思考的是,这两个小孩,让我突然明白了一种责任:一种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谎的最低底线的责任。
都说父母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样板。在孩子的身上,也经常能看到父母的影子,比如出口成“脏”的小孩,必然父母也经常在孩子面前做过无数的示范;又比如爱看书的小孩,通常父母也不会离书太远。孩子自仰望父母的那一刻起,并不会听我们是怎么跟他们说的,他们只会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魔幻的场景:爸爸早上刚刚当着他的面谎报自己的班级,晚上却语重心长地告诉小孩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论如何,我想效果并不会太好。
在孩子面前,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似乎都成了教育的一部分。当了父母,最大的压力或许不是源自金钱的投入,而是源自需要把自己作为表率的那种紧张感。你的一言一行,都将映入孩子的眼底,在她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知里打下烙印。随心所欲这个词,将从此与你无缘。否则,你闭眼就会深感愧疚,自觉对不住那双时刻嗷嗷待哺的小眼睛。
在现实生活中,大人习惯了运用各种技巧化解身边的各种问题,好的有之,坏的或许也不少。而一个习惯了不说真话的人,一旦碰到非说不可的情况,想必比让他说谎还要紧张。我们教育孩子的无力感,有时候就源自于自己需要花经历平衡这样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