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知识,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老子所言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有涯,知无涯,因此我总要叹服于造化的力量,那蕴含着可怖规律与法则的存在,多少人皓首穷经毕生探索的庞大之物,比之我们又是何其卑渺的细沙,对知识的渴求正是人类发展的无穷动力。
然而知识的获取正在变得廉价。现在不是一个“一句话改变命运”“一本书改变人生”的时代了,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优秀作品,任何一个挑出来,放在一个媒体稀缺的时代,或许都是熠熠生辉备受瞩目的明星。为何放在这个时代,它的影响力便要逐渐削弱,甚至在大众视野中停留的时间并不能超过几周,几月呢?
并非因其质量不佳,意蕴不够,很大程度在于,类似产品、观念、言论早已横行于世,人们生活在资讯泛滥、八卦鼎沸的时代,每天听看到的正是八方新闻、四海趣谈,头脑被简短的信息碎片充斥——对于大部头的作品,人们只需了解其梗概;对于长时间的影片,需加入许多娱乐噱头,方能博人眼球,我们的审美观念不约而同地被微信、微博、QQ所改变着,有什么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呢?现代人普遍有一种“文化自负”心理,你可能会认同一个道理,却在几天后彻底忘记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因为在你看来任何都不足为训,而这不正是知识获取困难的之处吗?
当一张纸洁白无暇,在纸可上绘出任何五彩缤纷的图案,可当各种笔墨涂抹在上面时,后面再浓烈的色彩、在狂放的笔触也会悄然埋没于前面的颜料之中。同样,人的头脑记忆不似海边的沙滩,涨潮后便可将之前的足迹形状冲刷得干干净净,人脑是一个复杂曲折的有机体,沟壑盘曲,夹藏着巨大而可怕的信息量,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在短短几年内见识过海量的、古人穷其一生也获取不到的知识,可我们又是不幸的,多数人的思绪迷失了方向,有多少人怀揣民国时代文人志士那样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有多少人拥有解放初期那样热火朝天一心为国的热忱理想?从此又引发了对宗教的思考。
为何古代统治者或是独尊儒术,或要大兴佛教,痴迷道教,为何会有孔孟大家百家争鸣?因为历朝历代,哪一个文明体都需要一个维系社会稳定、人类安宁的核心力量,个体微小的希冀终要寄托在一个拥有强大根基的教派内,并永无止境地传承下去,腐朽的被剔除,伟大的被保留,无形中演化出大多数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纵使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相似的意志总要深深扎根于每代人的头脑之中,让苍茫宇宙中的人类寻得一丝温暖的力量。
与之相反地,现在的我们都多少了解儒学,读过《论语》,却鲜有人将其作为人生的信条。我们仿佛飘摇在网络洪流里的一根细草,悲喜易被各种人和事牵动,总要被舆论导向冲到一个又一个漩涡,最终竟不知沦落到哪个地方。所谓的箴言为我们编织了一张密密的大网,自以为通晓天下安全无恙,从此便瑟缩在方寸之地,固步自封,实在可悲!
在《三体》中,刘慈欣写道:“弱小和无知不是人类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对此,正好可以回应老子的下半句话:“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顺自然而为,则可保全天性,养护精神。只需生活地简单些,不多说,设立一个目标,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比起手机和电脑来,我们都知道有许多比电子产品更有价值的东西。
想来,还是老子说得最精辟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得不到知识的原因,也从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