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 我们走进了一所刚刚成立的小学——南通市新教育小学,聆听了特级教师——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顾娟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和的奇偶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学生的思维不是原本就有或一蹴而就的,前奏一定是一个混沌的过程,一个摸索的过程,置身其中的儿童一定会呈现出在问题情境驱动下,可欲言而未能之貌。老师一开始就抛出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汇聚课堂, 层层递进,在让学生举例子证明和的奇偶性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引发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步步深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问题再生长,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推理出更多的奇数和偶数相加时出现的和的奇偶性的问题,用一种螺旋式的思维方式,深化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引发知识、生活、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一场丰盛精神盛宴。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接着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场报告,她以她的教学成长为线索,向我们讲解了它的主体教学思想是《为学生思维通透而教》。
她说,课堂要遵循儿童,尊重儿童;要让学生卷裹到课堂当中去。同时,课堂中要为孩子打通两个通道:一是打通孩子学习的心理通道;二是打通孩子审美的心理通道。课堂上要关注孩子们的问题,让孩子们思考,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让孩子们美美的想,乐乐的做。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顾老师的报告还指出我们教学中的问题所在,我们应该俯低身子,以儿童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尤其要在儿童不通不透的混沌状态中,让儿童自己经历懵懂,尝试错误,最终自己撞开幽闭之门,化蛹成蝶。
思维的通透不是横冲直撞,一往无前,它需要经历等待,需要经历困顿和幽闭,思维的通透,不是一马平川,一览无余,它总是曲径通幽,就仿佛桃花源记中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那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