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说过:愈是忙碌的时候,愈应该认清真正重要的事是什么,养成确认优先顺位的习惯,否则事态会渐新演变成可怕的局面。「荷且」的次数逐渐累积,一点一点地侵你的生活,不知不觉间你的世界全变了样
(1)
能让这个公式成立的唯一条件是
懒惰能让你找到比其他勤勤恳恳努力的人效率更高的方式
比如我本科的时候觉得班里的女学霸们用硬背的方式记单词实在太累
就跑去研究词源学
后来只花3天就背了8000个单词
但如果你的懒惰只是单纯的逃避 不作为和浪费时间
那这句话就毫无意义
再低效率的努力
也好过不作为
Better late than never
0.1也是0的无数倍
再龟速的努力也比浪费时间要好太多
(2)现在说得比较多的无效社交,实际这也是无效勤奋的一种,这比起无效社交来更加可怕,因为他们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实际是没有效率和质量的。
工作也是如此,现代的人好似都很忙,仿佛从早到晚都困扰于忙不完的事情中,没有片刻的清闲。假如有人问:你最近在忙什么?
你的忙能带来什么成果吗?他们又会语塞,因为他们常常只埋头做手头的事,却没有给自己留出思考和反思的时间。。
(3)
只有思考,唯有勤于思考,才能改变低效的现状,才能根本性改变“穷忙”的困局。
人与人一开始几乎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后天的思考。平庸者往往不是不动手脚,而是不动脑子,这种坏习惯制约了他们走向成功的可能;
相反,那些最终能成大事者基本都在此前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努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让问题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
世界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认为:“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能主动掌控自己的命运。
(4)
多少次想改变,却败给了自己
这些都是属于一种深层的生存焦虑,在竞争中,我们害怕被淘汰,所以我们不断地按大众期待、喜欢的样子去忙碌,不断地向别人看齐。
年前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有这样一个片段。
清华学生吴岭澜,他文科很好,语文、英语都考满分,非常的有天赋,而理科很差,考试不及格。但是他选学了理科。
当梅校长问他:“为什么不学文科?”
他回答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只要可以学习,可以看书就好,而且大家不是都觉得“实科(理科)”才好吗?
当你开始寻找一种麻木的踏实感时,恰恰应证你对真实世界的不安和恐惧,最终你是获得不了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后现代主义作家村上春树是一个特别特别自律的人,三十年保持着一样的生物钟。在决定写作以后,每天坚持凌晨四点左右起床工作,下午两点左右结束一天的工作,然后随身所欲,睡睡午觉,听听音乐,读读无害的书,晚上九点就睡觉。
种劳逸结合、事半功倍的生活状态是令人羡慕的,处于焦虑状态下,我们往往意识上都很清楚需要劳逸结合才能把事情真正地做好。
但是身体非常很诚实,根本无法停下来,做到自如地放下、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