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一张桌子上10个人吃饭,他会不自主的观察每一个人的需求,跟被冷落的那位说话,替无意中得罪别人的那位打圆场,偶尔还要插一两句笑话,怕场子冷下来。
这种人通常被称为情商高,但是我更愿意认为,他们的细心体贴,根本上在于极度害怕麻烦。比起得罪别人带来的冲突,他们宁可多花些脑力侦查所有人际关系矛盾的苗头,像个地雷探测器一样灵敏,第一时间把雷挖出来,以免雷爆炸变成一个大麻烦。
这样的人普遍存在,因为
人人都在规避麻烦,只是手段不同。
人人都有取悦型人格,只是程度不同。
以上我叫它们人际关系第一定理及其推论。
这两条,是“有利证据陷阱”(Confirming-Evidence Trap)的温床。别被这个词吓到,一旦搞清楚它的意思,会发现生活里处处都是它的影子。
如果你心中有个很强烈的想法,比如本月已经开始透支信用卡,可还是想买一款新包时你会怎么办,会不会找朋友商量,说我真的挺想要的,可是理智觉得已经不能再花了。不管这个朋友多么的靠谱,他都会下意识的辨别你在这件事的当中真实的态度倾向是什么,然后在人际关系第一定律及其推论的作用下,给出一个与你的态度倾向相吻合的建议。他既可以说人要量力而行学会控制自己才能很好地理财,也可以说有钱难买我愿意,钱下个月还能挣,东西也许以后得到就没现在这样的心情了。他怎么说,不太取决于他的观点,而取决于他认为你喜欢哪种选择。
如此一来,你就掉入了确认证据陷阱,当你对一件事情有个最初的意见或者态度时,出于规避风险和加强信心的目的,会有意无意的找别人商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对有利证据拥抱,对相反证据视而不见。我经常对朋友说,别担心给建议这事儿,他只是想确认自己是对的,如果你这里得不到想要的,他会再去找下一个人确认。
但是作为决策者,应该刻意的培养自己规避有利证据陷阱的能力,你可以
-审查自己对各种信息是否给予了相同的重视,避免只接受有利证据
-尽力逆向思维,朝与自己意见相反的方向去想
-审视自己的动机,你在收集信息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还是在为自己的决定找借口
-征求别人意见时,不找那些极度怕麻烦和极度取悦型人格的人
-朋友圈中,要有敢于做“魔鬼”的人
自从意识到这个陷阱的存在,我就主动变成了一个恶人。有天在朋友家躺着发呆,她让我从头至尾看淘宝收藏夹里的衣服,我从上撸到下,每一件都能找出缺点和不适合之处,朋友撇撇嘴,说有那么差劲吗,我还准备扫荡淘宝呢。我说有,就这些东西,不用扫荡了,扫回来还得扫出去。她是个非常能听得进劝的人,根据我的意见重新审视了一番收藏夹,然后一件都没买,保守估计我去的那一晚一举省下两万多。
第二个,想聊聊“沉没成本陷阱”(Sunk-Cost Trap),这才是一个大大大坑。
你曾经为“来都来了”这句话,花过多少钱?
回想一下每次出去旅游,明明是你见过的第三个城市海洋公园,可来都来了,再进去看看吧。纪念品回去随手一扔堆墙角落灰,来都来了再买几个吧。累的半死,明天不想出去了,来都来了,呆酒店附近多可惜,于是又接着逛了一天,完全没有享受旅游,只想赶紧他娘的回家好好睡一觉。
“来都来了”就像一句魔咒,控制着你的决策和行动。这是典型的被沉没成本制衡的情形。
沉没成本最早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导致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比如你去云南旅游,不管你去云南游了大理看了洱海逛了酒吧还是睡了一个礼拜,去云南的路费就是此行的沉没成本,无论你怎么折腾,这个钱已经花出去了,沉没掉了。我们大多数人,会为了这项路费,到一座城市后把自己累的半死,让旅行失去放松的意味,变成一场追求收回沉没成本的疲惫之旅。如果你能果断意识到沉没的就该让它沉没掉,进而不再纠结于此,那每天的旅程一定会以追求当下的体验为主,不再被沉没的东西裹挟。
股票出现问题了?等赚了再换。可是一直涨不起来,越亏越多,越跌越惨。“保本”这一观点一向是投资人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10元购入的股票至少要超过10元才会“保本”卖出。其实理性地看,持有还是卖出股票与10元的买入价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旦你用10元的价格买入股票,买入价已经成为沉没成本,决定卖出的理由应该是它未来的走势,而不是你的买入成本。在单边下跌股市中,“保本”卖出的策略是非常危险的,它可能会让投资人被迫忍受长期下跌造成的巨额亏损。
意识到沉没成本陷阱是如此的重要,因为它不但关系到购物消费投资领域的决策,它在一个人生命中各种场合都起着作用。一段谈了三年的恋爱结束了,有的人品味咂摸了一天又一天,走不出去,每天都是过去的影子,现实似乎不存在了。有的人在回味了一段时间后,选择将沉没的东西放下,不再被过去的事情控制,他了解沉没成本,并且警觉于此。
还有那些并不高质量的感情,彼此在一起都是消耗对方,可是想想为此付出的东西那么多,就觉得舍弃这段感情会无比沉痛。还有些人被一段恋爱折磨的死去活来,不见得对对方爱得多深,可能只是对自己的付出爱得太深。如此种种,都是对沉没成本毫无掌控力的表现。当你明白付出和投入的东西已成既定事实,现在或未来的任何行动都无法改变这部分成本,也许就会放下一定要有所收益的执念,对过去释怀很多吧。
两大隐形决策陷阱,他们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投资消费的范畴。如果生活是一个个大坑,对隐形陷阱的警觉就是你为自己安装的躲坑提示器,或许很难做出最佳决策,但至少会规避最差的。
Reference:
Hammond, J. S., Keeney, R. L. & Raiffa, H. (1998), The hidden traps in decision making. Harvard Bus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