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族辈分上,我是早就升级为“奶奶”或“姥姥”的人。我非常喜欢带小孩子一起玩儿,孩子们也喜欢和我在一起。在和孩子们玩闹的过程中,TA们给我上了好多“课”,让我长了好多智慧。
第一课:我们经常在姐姐家小聚。姐姐是一个无私的人,生怕弟弟妹妹们吃不好,我们吃饭,她在周围张罗,谁需要再盛饭,谁要喝汤,等等,反正就是很少入席。有一次一起吃饭,大家都就座了,就差姐姐一个。我们对姐姐的小外甥说:“大宝,叫你姥姥吃饭。”小外甥脱口而出:“不用叫,姥姥不吃饭。”大家愕然!(悟:不要抱怨孩子不心疼你,是你自己给了孩子这种思维的导向。)
第二课:姐姐的小外孙第一次来我家住。有一天,我把他只喝了一半的牛奶喝了,孩子很诧异地看着我说:“姥姥,你怎么喝我剩下的牛奶?”
以他的标准判断,绝对不应该吃别人剩下的东西。
当时我没在意,只是说扔掉可惜。然而,下一次,他直接把没有喝完的牛奶递给我:“姥姥,我喝不了,你喝吧!”
(悟: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他在用我对待我自己的方式,来对待我,他时刻在学习和我相处的规则。)
第三次是在市图书馆。中午给孩子在快餐店点完快餐之后,我没有点自己吃的东西,孩子扭头问我:“姥姥,你不吃饭吗?”孩子的话让我警醒。我告诉他,我不喜欢吃快餐,之后为自己点了喜欢吃的盖饭。
感悟:孩子的成长,不止在课堂,在书本,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给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于我们言谈举止的点点滴滴。
经常听一些上了年岁的人抱怨子孙不孝。其实细想一下,长辈嘴上所说的“不孝”,不全是孩子的错,大多是长辈自己造成的。TA们大爱无私,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让孩子错误地形成一种单项思维模式,认为长辈不需要TA们关心照顾。所以,即便孩子长大成人,也很少像长辈关心晚辈那样,以同等程度的关心来回馈。
所以我认为,爱孩子,需要长辈们的智慧和克制,让孩子有机会去体验,探索世间的冷暖、善恶、美丑。长辈们在原则性问题上适时指导,而不是事必躬亲。我们的“无私”很可能给孩子们呈现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久了,孩子的行为很可能出现偏差。
爱孩子,先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