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匠心不负香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
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批准分别于,
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
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赫然在列,
是所有茶叶制作工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茶类。
下面这个纪录片将带你详细了解这一制作技艺,
了解大红袍香醇的口味是如何匠心独妙制作出来的。↓↓↓
1
盛 景
中国武夷山,奇秀甲天下,
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盛景奇幻百出,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
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
2
名 茶
武夷茶历史悠久,
宋苏东坡好武夷茶,著《叶嘉传》
反映建茶在汉时已闻名于汉宫,
明末,晋商开辟了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
史称“万里茶道”
武夷岩茶乃中国六大茶系之一——乌龙茶,
属于半发酵青茶,
在色香味上具红绿茶之长,
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
优质岩茶,为其他茶类所望尘莫及。
3
技 艺
武夷岩茶有独特的采制方法,
兼有红茶、绿茶焙制原理之精华,
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
采摘要求极其严格,
焙制技术相当细致,
才能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4
采 茶
每年的四到五月,
是武夷山茶农最繁忙的时节,
因为每一款好茶的诞生,
不单需要好的生长环境,
好的天气气候,
更离不开精湛的制茶技艺,
武夷岩茶的采青标准,是新梢芽叶伸育均臻完熟形成驻芽,
亦称无芽鲜叶,
采三四叶,对夹叶亦采,
俗称“开面采”,
以“三叶一心”为最佳,
即两片展开的嫩叶加中间一个驻芽,
采茶的时间因品种不同而异,
同时也受天气影响,
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隔天下雨不采
当日最佳采摘时间在下午14至17时,
上午9至11时次之,
所以每年四五月份的这个时候,
你可以在武夷山的各个角落看到采茶的茶农在忙。
5
萎 凋
茶青采摘后,
每人放置在个人肩挂之茶篮内运下山,
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
萎凋中变化最显著的是水分的散失,
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
萎凋最宜采用日光萎凋,
日光萎凋即晒青,
一般都会用晒篾晒青,
用手轻撒,撒青均匀,
视当日日光强调、风度、湿度而定,
约三十分钟左右就要把下面的茶叶翻过来晒,
这就需要几个制茶人员之间默契配合,
尽量做到叶叶见太阳。
6
晾 青
初采茶青,因水分多,富有弹性,
经日光晒后,叶片呈萎凋状,光泽渐退。
将两筛并为一筛,摇动数下再晒片刻,
即移入室内晒青架上称“晾青”,
7
摇 青
做青工艺是初制工艺中决定茶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
做青时第一次摇青次数约十来下,
摇青看上去虽然与筛米差不多,
却非常讲究技巧,
摇时不仅要使叶在筛中全部滚动,
而且圆形波动之力要极平衡,
使叶朝着中心旋转成球形,
直到做青达到茶叶呈汤匙状,
三红七绿成熟标准。
8
炒 青
炒青,通常在夜间九、十时进行,
炒青时,炒灶火力要大,
待锅温逐渐增高至发红或者发青时,
将茶青倒入锅中翻炒,
每锅约一斤左右青茶,
青茶取出后。
9
揉 茶
趁热迅速置于揉茶台上的揉茶竹篱中,
来回推揉,直至液汁足量流出,
茶叶卷成条形,浓香扑鼻即解块抖松。
10
焙 茶
将炒揉的茶叶均匀放置狭腰篾制的焙笼中,
摊叶厚度为两到三厘米,
然后将焙笼移于焙窖上,
茶叶起焙后,倒入簸箕弧内。
11
拣 选
用簸箕扬去黄片、碎片、茶末和其他夹杂物,
晾索的目的一是避免焙后的茶叶积压一堆,
未干茶叶堆压发热易产生劣变,
二是避免受热不均,
茶香丧失。
同时晾索也可使茶叶转色,
有油润之感,
拣茶是由拣工挑剔,
即拣去茶梗、扬挬未干净的黄片,
以及未成条索的硬叶片。
12
焙 火
烘焙所需的火温通常以手背感到有烫热感为宜,
焙制二十多分钟进行翻倍,
其后焙制约40分钟,再翻茶次,
三次翻后,再焙约半个小时,
用手捻之,茶即成末,
说明茶已经足火,
即行起焙。
13
茶 成
在实际操作中,
还要凭焙茶师的经验灵活掌握,
在所有制茶工序完成之后,
就可以交由茶庄完成接下来的精装步骤。
14
品 茗
这个时候就可以拿出一泡今年最好的茶,
悠然的坐在庭院中,
焚上一炷香,
煮上一壶水,
用一杯武夷岩茶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才是对武夷山制茶人匠心最好的不辜负。
15
匠 心
唯有匠心,
不负香茗。
这样一壶好茶,
要经过如此多双手和繁杂的工艺,
然后赋予了每一片叶子以灵魂。
如何寻得一杯上好的武夷岩茶,
扫描上方二维码,
即刻了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