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学会了如何回答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也学会了怎样在生活中找到有参考答案的问题,却遗忘了为什么会这样,也经不起别人的一句为什么。
直到你自己踏上社会这所大学之后,才慢慢意识到原来我们什么都不懂,原来我们还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学,原来,象牙塔和现实真的是存在差距的。
也是很偶然的一个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看到书名的时候还在想,为什么会叫学会提问,甚至觉得,我们已经准备了20多年,前面的十几年总是在面对提问,老师的,家长的,亲戚的,难道还会有人不知道如何提问,还有人需要刻意的学习该怎样提问吗?
好奇心往往是令我们上瘾的一个东西,我们总是抵挡不住它会带给我们的渴望。因此,我随手加入了书架,准备看一看为什么我们上了这么多年学,回答了那么多问题之后还要学一学怎样提问。
直到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印象很深的一个点是书中提到的读书的两种方式,海绵式和掘金式。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的时候确实全身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经不住的颤栗。
原来我一直是海绵式的,就像海绵吸水一样不停地吸收,看一本书,就要一字一句的看过去,我沉浸在吸收外界信息越多,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中。越忘记了不停的接受作者灌输的观点,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或许我们习惯了接受,习惯了被动,不知道寻找作者观点中、论证中的问题,缺少了互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也缺少了互动。
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掌握主动权,选择取舍。对作者不停兜售的观点,进行辩驳,尽管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如果只看这本书的书名,或许没人会将这本书跟批判性思维联系起来。而这本书,写的其实是批判性思维。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告诉你各种情景下的思维方式。
简单的说,这本书的目录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本书大部分的主题。虽然有些枯燥,但做为一本课本式的书籍来教你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各种的方法,读起来也还不那么别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嘈杂的社会,也不再是一个声高就是理,或者面对别人的提问愤然离席。当我们面对完全与我们相左的观点时,该怎样,才不会显得手忙脚乱呢?当面对别人的质疑,又该如何组织有效的语言让我们的立论站得住脚。
会议上,别人的陈述上,甚至读书上。但有时候,较真是会给别人带来一些烦恼的,所以我们在与别人的互动过程中,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并不是所有的情景或者情感的影响下都能够肆无忌惮的运用批判性思维。
将所有的思维重点放在问题的逐字分析上确实是个值得怀疑的事情。就事论事和对事对人。
学会提问比告知更重要,更能解决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告知也意味着职责,这一点在晚上辅导孩子家庭作业的家长身上更容易体现。突然想起,小时候,村里的邻居辅导孩子作业,声音大到整个村子都能听到,而我们座落的那种在山腰的村庄,回声是最司空见惯的。
这些年,在网络上我们也能看到专家和教授对某些事情的评论,就算专家说的很对,可那又怎么样才能解你的燃眉之急呢?
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么看你。我们在复杂的环境,能够拨开迷雾见天明,世界也就会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有趣起来。
很难的是,在别人的情感、语言的干扰下,有时候我们很难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很难不被感性所左右。就好像,我们的情绪总是会被他人左右。
世事洞明皆学问,即便术业有专攻,我们也能够靠自己去问为什么,站在受用者或者是旁观者的角看问题,多了一个角度,也就多了一种可能。
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