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神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你究竟会提问吗?建议细读

拥有批判性思维是具备理性思维的一种基础修炼。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习惯等。通常我们对这些已有的观点怀有感情,如果我们不对外部怪异甚至危险的观点保持开放心态,就无法吸取或采纳外部观点从而改善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豆瓣上有网友说,如果说小学毕业后,应该读的一本书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那么初中毕业之后应该读的一本书就是《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了。囫囵吞枣地读完这本书,越来越发现其精妙所在。批判性看待问题,可以让人更加清醒,理性,可以避免90%以上的网络骗局,好书,值得细细品读。

首先,为什么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我们需要从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中获取真相。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盲目听从时是顺民; 盲目反对时是刁民;被煽动时是暴民。批判性思维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就是审慎地运用逻辑推理去评估一个论述的质量,在运用中就是对自己所耳闻目睹的一切系统地进行评判。


一般来说,人们具有两种思维方式

1) 海绵式思维

 对所接触到的信息深信不疑,而不进行评判与取舍,一古脑被动地接收; 强调单纯地获取知识结果。

2)淘金式思维

带着问题与态度来评判所接触到的信息;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以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他和我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别人的说法哪些地方可能有问题?我对别人的说法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每个人时间都是宝贵的,在对某个问题进行批判性评价之前,先要思考“谁会关心这个话题?”在这里引入两个概念:

1)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指用批判性思维来维护自己既有的观念,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2)强势批判性思维,用批评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观念,尤其是自己的看法,正确评估与修正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批判性思维关键问题一览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4.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5. 推理有没有谬误?

6. 证据可信么?

7. 有没有替代性原因?

8.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 有没有遗漏关键信息?

10.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在对某个推理进行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他的推理是什么,这第一步就是找出论题和结论。论题就是会话或讨论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

有两类论题,描述性论题

    * 针对有关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而提出的问题。

    * 是什么?答案往往要求精确。

* 规定性论题

    * 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而提出的问题。

    * 应该是什么?答案是说明性的,且见解会多元。

结论就是信息传递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好的论证的基本结构是:因为A,所以B。B代表结论,A代表支持结论的理由。


2. 理由是什么?

理由包括信念、论据、比喻、类推以及其他用来支持或证明这些结论的陈述,是对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一个特定结论的解释。

理性思考者:用充分恰当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信念(对事不对人)。

非理性的人:用猜疑假设污蔑来证明别人的无理(对人不对事)。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在决定赞同或反对某个观点之前,首先要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的准确含义,否则就由可能曲解或误解作者的观点。作者一般所有词语,都是在其自身的价值观、态度、立场、背景下出发的,所以批判某个问题之前,一定要反复确定一个词大家是不是达成了共识。避免假设和作者观点相同,养成“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的提问习惯;避免认为词语只有单一的、明显的含义,养成“这些词句是否还有不同的含义?”的提问习惯;注意修辞的影响,修辞手法通常会悄然无声地影响我们的情绪,从而影响我们的态度。

歧义的种类:

语义歧义:表达断言的语句中罕有歧义的词语或短句;

组合歧义:不能明确一个词语是指群体还是群体中的个别成员;

合成谬误:从群体的每个成员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也具有该特征;

分解谬误:从群体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也具有该特征。

语法歧义: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做两种以上的解释;

指代歧义:一个代词所指代的事物或对象不明;

抽象:抽象的表达无法界定词语所指代的具体范围


常见修辞手法:

委婉语:使用能引起正面联想的词语来淡化负面影响,如:用褒义词或中性词。

粗直语:使用能引起负面联想的词语来强化负面影响,如:用贬义词或中心词。

修辞性定义:运用诉诸情感的语言来激发积极或消极的态度。示例:将”堕胎“定义为”谋杀未出生的孩子“。

修辞性解释:貌似解释的修辞技巧。示例:他因缺乏勇气而输了比赛。 VS 他因过于谨慎而输了比赛。

刻板印象:没有正当理由过于简单地概括一类对象中的每个成员。示例:自由分子 / 右翼分子 / 女人感性,男人理性。

暗示:运用中立的甚至积极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情的反面。示例:在不少方面,她是称职的。

贬抑:降低事物的重要性。示例:贬抑最常见的词语是“只不过是”,“所谓的”,“仅仅”。

一般来说,我们大部分遇到歧义的地方在广告商、政客居多。


4.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value conflicts)?什么是价值观假设(value assumptions)?

价值观冲突及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 常见的价值观:冒险、野心、自治、集体责任舒适等……

当你在一篇文章中找到作者的价值观偏向时,你不要期待他在讨论不同议题时保持相同的价值观偏向。一个人不能一直保持相同的价值观而不考虑所讨论的具体问题。与辩论有关的背景以及实际的议题,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某种价值偏向的志愿。 通过确定价值观冲突,你就能判断作者的价值观偏向与你的价值观是否一致。这样你就获得了一种工具来决定你是否该接受作者的结论。典型的价值观冲突:新闻自由vs 国家安全,秩序vs言论自由 等……

价值观假设是指在具有干扰性的价值观之中相对正确的、被人们接受并承认的信念。在回答一个说明性问题时,价值观的这种相对强度就会导致你得出与别人不同的答案。如果作者在一场社会性争论中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们就会更喜欢这种价值观而非另一种价值观——他们有价值观优先性或偏好。因此,你在寻找价值观假设时,要寻找价值观偏向的迹象。问问自己,作者的立场支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相应地哪些价值观的重要性下降了。价值观假设是选择理由的基础,你应当把确定价值观假设变成一种习惯。你应该在从理由到结论的转化中寻找价值观假设。

在所有论证中,都存在一些作者所认同的思想,而这类思想的典型特征就是作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清晰的陈述。在推理结构中,这些思想是隐形的重要环节(important invisible links),是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如果你不能把握这些环节,就无法真正理解一个论证。

请记住:在一个论证中,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的东西几乎都披上了最美丽的外衣,这是因为提出这个论证的人希望能引导你做出这个论证。在一个论证中,你必须发现其中隐藏的策略,在现实中,这些策略就是作者没有表述清楚的思想。我们将这些没有明确表述的思想看作是一个假设。这些假设的特点是:

1. 隐藏的或没有清除表述的(在多数情况下)

2. 作者承认的

3. 影响对结论的判断

4. 具有潜在的欺骗性

如何确定价值观假设:

一是寻找理由所需要的假设,有了这些假设理由才能支持结论(这种假设叫做连接假设,即linkage assumptions)

二是寻找能证明理由真实性的假设。(注意,你只需要对影响推理结构的那些假设感兴趣,这样就能缩小寻找的范围。)

作者的背景是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但是以下这种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由于作者是某团体的一员,所以她一定认同该团体的价值观假设。如果你假定属于同一团体的每一个人具有相同的思想,那么你就犯错误。调查作者的背景仅仅是寻找其价值观假设的线索之一,和其他线索一样,你必须小心使用,否则它也可能误导你。

确定个人的价值观假设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检验作者用来支持结论的理由,然后哦按段什么样的价值观偏向使作者认为,这些理由比支持相反立场的理由更有可取之处。注意,结果的重要性可能对价值观偏向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说只有当小绿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的”破坏时,人们才会认为环保比小绿更有价值。即使人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假设,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人们对于每种结果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有着不一致的看法。 记住:当你确定价值观假设时,你始终应该尽力说明价值观偏向。

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1. 查看作者的背景。

2. 想想“为什么从他的立场得出的结果对作者如此重要”这个问题。

3. 从相似的社会性观点中寻找类似的价值观假设。

4. 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上并确定对这种立场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

5. 寻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如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作为一个批判性的思考者,你希望辩论者都能提供一些解释来说明为什么你应该接受隐含在他的论据中的价值观假设。

5.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descriptive assumption)?

描述性假设是一个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者将来是什么样子的未阐明的观念。(说明性或者价值观假设是关于世界应当怎样的观念)

因为我们认为一个词语可能有多重含义,所以我们把这一类描述性假设成为定义假设(definitional assumption)。这样,要寻找一种重要描述性假设就是定义假设,即确定某一个包括多种含义的词在一个具体情境中使用的是什么含义。

从原因中得出结论的假设是什么?是否有依据接受这个假设?如果没有,原因就不能为结论提供支持,如果有的话,原因就能为结论提供逻辑上的支持。

找到描述性假设之后,你就要思考是否有充足的理由去接受它们。如果这些假设缺乏支撑的依据,而且你发现它们又问题,那么你就会做出不接受这些论证的反应。你拒绝并不是对结论不赞同,而是认为根据目前所提供的原因不能接受这个结论。

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1. 坚持思考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差距。要坚持问“你是怎样从原因中得出结论的?”、“如果原因是正确的,还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此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再问问以下这个问题:”以及“假设原因是正确的,那么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存在着错误的可能呢?”

2. 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3. 把自己当成作者或演讲者,尽量把自己当成得出结论的那个人,并想一想在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中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4. 换一个角度,问问自己,为什么别人不同意这个结论,不相信这个结论的人所进行的推理是什么类型的?扮演反对者的角色。

5. 认识到在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Recognize the potential existence of other means of attaining the advantages referred to in the reasons.)。

6. 避免使用不完全确定的原因作为假设。

记住:寻找不充分的理由固然重要,但跟寻找假设是不一样的,假设指的是那些想当然的被作为论证基本组成的观点。

避免分析不重要的假设。

当你试图通过写作或演讲与你的听众交流信息时,你应当承认你做出的假设,并且在可能的地方,还要对你为什么做出那些假设进行解释。

6. 推理中存在谬误么(fallacies in the reasoning)?

记住: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目标是判断结论可以接受或是否有价值。

在评价过程的这个阶段,首要的一步是检查推理结构以确定信息传达者是否使用了有问题的假设,或者运用“骗术”来蒙混过关。

以下是三个常见的谬误:

1. 提供了了错误或不正确的假设(erroneous or incorrect assumptions)

2. 通过使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相关而实际上不相关来转移我们的视线(如人身攻击谬误,ad hominem argument,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3. 需要使用已经被证实为真的结论来为结论提供支持。

寻找谬误:

1. 确认结论和理由。

2. 牢记结论并考虑可能与之相关的理由;把这些理由与作者提供的理由相比较。

3. 判定理由是否阐明了一个确切的、具体的优势或者不足;如果不是,则要谨慎对待。

4. 问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就可以找到任何必要的假设(indentify any necessary assumption by asking yourself):“如果理由是真实的,那么要相信什么才能在逻辑上支持结论呢?是否要相信理由是真实的呢?”

5. 问自己,“这些假设有意义么?” 如果做出的假设显然是错误的,那么就发现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并且不得不放弃这个推理。

6. 通过能够引起强烈情感的短语来检查从相关理由中分离出来的可能性(Check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distracted from relevant reasons by phrases that strongly appeal to your emotions.)。

常见谬误类型: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Making assumption that a proposed step will set off an uncontrollable chain of undesirable events, when procedures exist to prevent such a chain of events. )

妄求完美(Searching for Perfect Solution):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我能提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Falsely assuming that because part of a problem would remain after a solution is tried, the solution should not be adopted.)

移花接木谬误(Equivocation):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A key word is used with two or more meanings in an argument such that the argument fails to make sense once the shifts in meaning are recognized.)

诉诸公众(Appeal to Popularity, Ad populum):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An attempt to justify a claim by appealing to sentiments that large groups of people have in common;Falsely assumes that anything favored by a large group is desirable.)

诉诸权威(Appeal to questionable authority):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Supporting a conclusion by citing an authority who lacks special expertise on the issue at hand.)

稻草人(Straw Person):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Distorting our opponent’s point of view so that it is easy to attack;thus we attack a point of view that does not truly exist.)

虚假的两难困境(Either-Or, Or False Dilemma ):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Assuming only two alternatives when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Making the faulty assumption that because we wish X were true or false, then X is indeed true or false.)

命名解释(Explaining by Naming):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Falsely assuming that because you have provided a name for some event or behavior that you have also adequately explained the event.)

晕轮效应(Glittering Generality):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The use of vague emotionally appealing virtue words that dispose us to approve of something without closely examining the reasons.)

偷梁换柱(Red Herrings):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离开当前的论证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这个错误的过程如下:

(a)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 (b)主题B被引入进讨论中,尽管它看上去好像与主题A相关,但实际上并不是 (c)主题A被放弃 (An irrelevant topic is presented to divert attention from the original issue and help to “win” an argument by shifting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argument and to another issue. The fallacy sequence in this instance is as follows: (a) Topic A is being discussed ;(b)Topic B is introduced as though it is relevant to topic A, but it is not; and (c)Topic A is abandoned.)

窃取论点(Begging the Question):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An argument is assumed in the reasoning.)

为了发现推理谬误,要牢记什么类型的原因是最好的,好的原因就是与论题有关的论据和道德原则。不管你在什么时候发现错误的假设、转移,或者对已经被假定为真理的结论的支持,都应当放弃这个推理。当作者迷信团体支持的态度和权威时,应当谨慎处理这一推理。

当作者出现了以上推理错误时,就应当拒绝这个推理。

当你构建自己的论证时,对作者可能犯错误的意识就会提供给你的一些警告。仔细检查自己的假设,记住多数有争议的论题、要求你对其优点与不足作详细了解以及在手头备一本可能的推理谬误鉴别清单,都能使你避免犯推理错误。

7.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how good is the evidence)?

学习对推理结构中关于“事实”的申明进行批判性提问。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声明?它们是否合理?多数推理都包括一些类似的声明。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直觉、个人经验、证人的证词、专家的意见?

我们遇到的所有推理几乎都包含信息传达者想让我们接受的“事实”,即关于世界现在是什么样、以前是什么样、将来是什么样的信念。这些信念可能以结论、原因或假设的形式出现。我们把这些信念统称为“事实性声明(factual claims)”。

对于某项事实性声明,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接着问:“这项声明需要证据支持么?”如果需要证据却又没有证据,那么这项声明就仅仅是一个断言;如果这项声明有证据,那么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区别一项声明到底是个人的观点还是事实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看现有的相关证据。支持一个信念的证据越多,该信念就越具有“事实性”。

在判断一条信息的说服力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事实性声明是最可信的。那么,如何判断可信度呢? 我们可以运用以下这些问题:

你的证据是什么? 你如何知道它是真实的? 证据在哪里?

你为什么相信它? 你肯定它是真实的么? 你能证明它么?

寻找事实性声明:

我们遇到的事实性声明有:(a)描述性结论;(b)支持描述性结论或说明描述性结论的理由;(c)描述性假设。

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事实性声明看作是可信赖的呢?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我们就倾向于认同一项声明:

1. 声明是众人一致认同的常识,如“举重能练出肌肉”。

2. 声明是某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论证。

3. 传达信息的人为其提供了可靠的论据,或我们知道的其他证据能支持该声明。

注意:证据是被信息交流者所共享的明确信息,传达信息的人用它来支持或证明一项事实性声明的可信度。在说明性论证中,需要用证据来支持那些作为事实性声明的理由;而描述性假设中,则用证据来支持描述性结论。

证据的类型:直觉,个人的经验,他人的证词,权威的意见,个人的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类比。

直觉作为证据:当我们用直觉来支持一项声明时,依靠的是“常识”、“内在感觉”或者预感。当传达信息的人说“常识告诉我们”或“我只知道这是真的”,他就是在用直觉作为证据。由于直觉是个人性的,忽视了大量的相关证据,并反映出强烈的个人偏好,所以我们必须谨慎使用直觉作为声明的证据

把个人经验作为证据:单一的甚至是累积起来的个人经验,都不足以代表所有的经验,个人经验经常引导我们犯概括草率的谬误。

概括草率谬误(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把他人的证词作为证据:这类证据有多大用呢?一般说来,根本没有多大帮助。在多数情况下,除非我们对提供证词的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兴趣、价值观、偏见等有更多的了解,否则就不必在意这种证据。遇到以下几种问题时,我们尤其要注意:

1.选择性。那些试图说服我们的人在选择证词时往往非常谨慎,提供证词的人的注意力也是具有选择性的,他们特别注意能证实其观点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我们的期望强烈地影响我们的经验。

2.个人的利益。用来宣传书籍、电影、电视产品等的许多证词都是由那些从证词中获利的人提供的。

3.被遗漏的信息。我们掌握的信息往往太少,以至于无法决定是否应当认真对待这类声明。

4.人为因素。证词如此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是由人类提出的,并且非常生动、详细,提供证词的人往往非常热心,他们看起来很可信、善意、诚实,我们愿意相信这样的人。

把权威的意见当做证据:你要记住,由于诸多原因,权威的意见常常是错误的。还有,这些意见往往相互矛盾。对于我们正在讨论的主题,所谓的权威人士具备多少的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门训练?例如,他是否对这个项目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他是否具有广博的相关经验?权威是否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例如,他是不是他所声明的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又比如,某新闻记者是亲眼目睹事件的经过,还是仅仅是转载别人的报道?如果他不是第一目击者,那么重复的是谁的声明呢?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些声明?一般来说,与那些二手资料相比,原始资料或直接观察者给你的印象应该更深刻。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具有歪曲影响的相对自由?

虽然权威人士在某个论题上可能有个人利益,但也可能做出可信的声明,所以,我们不应仅仅由于担心权威的个人兴趣会影响其公正,就拒绝接受她的声明。我们要问:“该权威是否常常做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良好的声誉?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他?”

把个人观察作为证据:缺点在于,人们倾向于看到货听到呵护自己意愿的东西,倾向于选择并记住某一事件中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

科学研究作为证据:科学方法强调可验证性、控制(运用特定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解释研究结果时的错误)和语言精确,在操作恰当的情况下,科学研究是最可信的证据来源之一。

但在确定对研究结果的信任度之前,我们还有很多关于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要问清楚。当传达信息的人用研究结果作证据时,你必须记住以下几点:

1. 研究的质量又天壤之别,我们对科研结果的信任应当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值得信任。

2. 研究结果常常是矛盾的,因此针对同一问题,一项孤立的研究常常得出有误导性的结论。

3. 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最多只能说,研究结果支持结论。记住,研究结果不能为自身作证!研究人员必须解释其研究结果的意义,而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能用不止一种方式进行解释,因此,我们不能把研究者的结论当做“真理”来看待。

4. 与所有人一样,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使他们的提问、操作研究的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偏差。

5. 演讲者和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

6. 研究所得的“事实”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评价科学研究的线索:

1. 该科研报告的来源质量如何?

2. 除了来源的品质,该论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线索能证明研究做得很好?

3. 该研究得到其他人的验证了么?

4. 传达信息的人如何选择他们需要的研究呢?

5. 已有的证据是否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演讲者或作者是否对支持其观点的早期研究表明了批判性态度?

6. 某些人是否有歪曲该研究的理由呢?

7. 该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的?有没有被歪曲呢?

8. 由取样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以推广到多大的范围?该研究者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等级评定或其他测量手段是否存在偏差或失真?

取样研究的推广:对研究结论的泛化程度依赖于研究者选择的事件或被试的数量、广度和随机性。

抽样时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1. 样本必须足够大才能证明结论或研究具有普遍性意义。

2. 抽出的样本在广度或多样性上必须与得出结论的事件一致。

3. 抽样越随机,样本就越理想。

存在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首先,要使调查结果有意义,就要确保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是诚实的,即口头报告必须反映被调查者真实的观念和态度。

其次,调查中的很多问题在措辞上是模棱两可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释。问题越是模糊不清,调查的结果就越不可信。

第三,调查本身存在的内在偏差使调查更为可疑。措辞和上下文是两种最重要的偏差。

我们的建议是,在接受调查结果之前,仔细检查调查方法。

把案例作为证据:由于案例是生动、详实的,这使得它们更易于形象化从而往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然而这样的案列更应当被看做是动人的事例或轶事,而非证据。尽管案例可以与结论相一致,但不要被这种一致蒙骗,你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案例是否典型呢?”“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事例?”“该案例在表述上有没有偏差?”

把类比作为证据:

1.确认及理解类比。由类比得出的论证是指以两个事物间已知的相似性为基础,得出关于另一方相对未知的特点的结论。(The first part of an analogy involves a familiar object or concept. That object or concept is being compared to another familiar object or concep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iar objects or concepts .This relationship is used to create a principle that can be used to assist the understanding of a different object or concept. Finally ,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new or unfamiliar object or concept is described in the same format as the known object or concept.)

2.评价类比。要评价类比的好坏,你需要抓住两个因素:

(1)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2)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

注意:当被比较的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与论题有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

你可以根据下面这种有效方法来产生你自己的类比:

1. 确定你所研究事物的某些重要特点。

2. 尽量确定你熟悉的、具有类似特点的其他情况(头脑风暴等等)

3. 尽量判断你所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不熟悉的情况提供一些灵感。

8.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么(rival causes)?

干扰性原因就是一个看似合理,与作者的解释不通,但能说明一个已知的结果如何发生的解释。

(从前面所述案例中)学到的经验:

1. 很多种事件都可以用干扰性原因来解释。

2. 不同专家可以对于同一个证据进行验证,并能提出不通的原因进行解释。

3. 尽管许多解释都能“符合事实”,但有些解释看起来更合理。

4. 大多数表述者只向你提供他们自己喜欢的解释,读者或听众需要自己寻找干扰性原因来解释。

5. 寻找干扰性原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常干扰性原因都不明显。

6. 即使是“讲科学”的研究人员也常常不得不承认还有其他重要原因来解释他们的研究成果。

7. 最后,人们对于某一因果关系的确信程度和干扰性原因的数量呈负相关。

寻找干扰性原因:需要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① 我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解释这个证据么?

② 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原因会导致这个行为或这些结果?

③ 如果我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会找到什么重要的原因呢?

④ 如果现有的解释是错误的,何种解释才是正确的呢?

是真正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The Cause or A Cause)

当我们寻找干扰性原因时,必须记住,任何我们所找到的单一原因更可能是时间的促进因素而非真正的原因。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因果解释都是过度单纯化的,因此你要公平的对待那些没有把所有可能原因都提供给你的信息传达者。尽管如此,对因果关系所辖的结论应当尽可能全面地包括因果关系的因素,以使你确信这些结论没有过度单纯化,或者作者也应当清楚地说明他在结论中所强调的因素仅仅是众多可能的促进因素之一。

关于组间差异的干扰性原因:

当你看到信息传达者使用组间差异来支持某个原因时,一定要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干扰性原因也恩给你解释组间差异”。

使人困惑的因果关系:

四种可能的解释:

解释1. X是引起Y的原因。

解释2. Y是引起X的原因。

解释3. 由于第三个因素Z,X与Y相互联系。

解释4. X与Y相互影响。

记住:两件事相关并不能证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与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Post hoc Fallacy):仅仅因为B事件在时间上晚于A事件发生,就认为B事件是由A事件引起的。

记住:不能仅仅由于一件事情紧接着另一件事情发生,就认为两者存在因果关系,这有可能只是个时间上的巧合。当你看到这样的推理时,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也能说明这件事?” 还有,“除了两件事在时间上接近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力的证据呢?”

解释独立的事件或行为:

第一, 对于同一件事,很多不同的解释都可能是有道理的。

第二, 我们解释事件的方法受到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极大影响,也会受到个体的心理力量的影响。

另外,“基本归因错误(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是一种常见的偏见,即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过高地估计个人倾向性的作用,而降低了环境因素的作用。”

当你接受你所遇到的第一个解释时,请小心,请你寻找其他原因并比较它们的可靠性。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即许多事件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原因解释。

评估干扰性原因:

在对各种原因进行比较时,我们建议你使用以下的标准:

1. 逻辑合理性(their logical soundness)

2. 与其他你所拥有的知识的一致性

3. 是否曾经成功地解释或预测了某些事件。

9.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不可知的、有偏见的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常被看作是“经过训练的推测”,那些推测很可能相当有用,也可能相当具有欺骗性。你需要时常提醒自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些估计的呢?”

令人困惑的平均数:定义一个平均数有三种方法,即算术平均数,中数以及众数。作者讨论的是算术平均数、中数还是众数,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当你看见表示“平均”的数值时,都应该想想:“采用算术平均数、中数或众数是否有差别?”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请你思考使用不同平均数的含义会如何改变已知信息的意义。

通常,不只是决定采用哪一种平均数才重要,决定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间距(即数据的范围)、每个数据出现的频率(即数据的分布)也同样重要。因此,当你看到平均数时,还需要问问自己:“我是否需要了解数据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结论与证据不相符:一种策略是,不去看作者的统计数据,并问自己:“哪种统计数据有助于证明作者的结论?”然后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与作者给出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如果这两种数据不匹配,你可能就找到了一个统计数据上的谎言。

借助遗漏的信息撒谎:当你遇到令人印象深刻或震撼人心的数字或百分比时,千万要小心。你可能需要获得一些其他信息来判断这些数字何以能令人印象深刻。 当你遇到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想想:“有没有什么相关信息被忽略了?”

危险的统计数据与遗漏信息:相同危险减少的比例既可以用“相对的”术语报告也可以用“绝对的”术语报告,这之间的差别可能极大地影响我们对危险减少的真实程度的直觉。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想要说服你的人往往会不遗余力地告诉我们结论积极的一面,但是会尽量隐藏结论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寻找被藏起来了的部分。

你必须记住,你遇到的信息几乎都带有某种目的。换句话说,这些信息是被作者有选择地组织在一起的,组织这些信息的人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因此你的任务就是要决定你是否愿意成为实现这个目的的工具。通常情况下,这个目的就是使你相信某个观点。这里我们所说的“被遗漏的重要信息”,指那些决定你是否被演讲者或作者的论证影响的信息,也就是那些形成推理的信息。

不完整的推理确实存在:

信息被遗漏的原因

1.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局限性。

2.多数人的注意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冗长的信息会使我们觉得厌烦。

3.提出论证的人所具备的知识往往是不完整的。

4.纯粹的欺骗

5.那些试图说服你的人所持的价值观、信念及态度常常与你自己的价值观、信念、态度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他们的推理采用的假设与你的假设不同。批判性思考者很重视好奇心和合理性,那些希望说服你们的人常常试图消灭你的好奇心并鼓励你根据不合理的情感反应来做出选择。

寻找常见的重要信息的线索:

1. 常见的反对意见

(a)反对者会提出什么样的理由。

(b)是否有实验研究与作者提供的研究相矛盾?

(c)是否有支持相反观点的事例、证明或类似的推导被遗漏?

2.缺失定义

(a)假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关键词,得出的观点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呢?

3.缺失价值取向或价值观

(a)其他什么价值观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b)如果以不同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论题,会得出什么样的观点呢?

4.论证里间接提到的“事实”根源?

(a)这些“事实”是从哪里得来的?

(b)这些所谓的事实时候覅偶来自于有效的研究或可靠的信息来源?

5.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

(a)填写调查问卷的人又多少?

(b)调查的问题是如何措辞的?

6.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术

访谈法与问卷法所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7.缺失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数据

(a)如果加入来自早期研究或后续研究的证据,数字是否会有所变化?

(b)作者有没有为了扩大差异而故意“扩展”数字?

8.被遗漏的信息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既包括人们提倡的观点,也有人们反对的内容

(a)作者的论证是否只考虑了某一种行为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而没有同时考虑两方面的结果?

(b)我们是否有必要知道该行为在政治、社会、经济、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等所有领域中所引起的影响?

9.文章中的引证及证明

(a)作者是否除去了上下文中的引证或证明?

10.作者通过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建议而获得的好处

(a)假如我们采用了作者所建议的策略,是否会给作者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消极观点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社会的哪些方面不能从作者所提议的行为中获利?受到损失的是哪些人?这些人对该行为•有什么看法?

•这个行为如何影响权力的分配?

•该行为是否影响社会的民主程度?

•某种特殊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即如何影响我们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方式以及我们•已经了解的事物和将来能了解的事物?

•该行为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该行为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该行为是否有一个缓慢的、累积的作用?

对于上面的每一个问题,我们往往还想知道:“该行为可能产生的长期消极作用是什么?”

当你写作或演讲时,处于对读者或听众的尊重,你应当详细说明那些你预先知道的,能帮助他们判断你推理的信息。

11.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what reasonable conclusions are possible)?

当你决定接受或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你需要清楚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合理。

二元思维:当人们用非黑即白、是与否、对与错、恰当与不恰当来思考时,他们就是在进行二元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而事实上它可能具有多个潜在的答案。 我们可以通过限定结论,并把结论放入上下文中来避免二元思维,这种限制答案的过程要求你对所有的结论思考如下问题:

1. 何时正确?

2. 何地正确?

3. 为什么或凭什么说它是正确的?

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

1. 通过给定的理由,确定尽可能多的结论。

2. 用“如果”剧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3. 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但不是所有的结论都是一样合理的,当你运用创造性思维技能来思考结论时,你害需要仔细考虑每个论点的可信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