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边城》是在高中,现在回想起来它留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淡绿的烟霭下的青山绿水,桃源人家,一种淡淡的朦胧美。现在再读《边城》,湘西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城边一条小溪,溪边一座白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这样简朴自然的田园画面便在脑中铺呈开来。没有很狗血的剧情和很强烈冲突矛盾,老人带着遗憾在雷雨中离开人世,女孩的欢喜始终在心口难开,那黄狗的叫声依旧诉说故事,渡船在溪流中缓缓漂过,那段恋情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只是歌声还悠悠地荡漾在翠翠心间。
《边城》的文字平静而缓慢,沉静的文字传达出来的尽是让人心平气和的气息,炊烟袅袅的乡村,有种不经意间、自然而然都发生了的感觉,就像江边的景色及豆绿色的江水那么自然。《边城》里景物描写随处给人以淡远、凄清之感。景与情已经浑融一气,故事情节与文字、与风景已经分不出你我。诗一般的语言,绘画般的情境,使其自然透露中一种情感的悲凉,是对无法预知的未来所发出的一句凄美的叹息,仿佛蕴含一种淡淡的哀伤,这种哀伤如同雾霭,弥漫在淡绿色烟蔼中。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边城》的故事中没有坏人,每个个体都是善良纯朴的。翠翠天真烂漫、温柔纯情,通身一派自然灵秀。爷爷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怜惜,撑船多年尽职尽责,人缘极好。船总顺顺正直和平,公正和平,仗义慷慨。老大天保直爽、吃苦耐劳,对待失败愿赌服输。老二傩送长相出众,精明能干,歌声优美。甚至茶峒的乡民中的氛围也很好。一群极好的人,却酿造出一幕极悲的剧。死了两个人,断了一份情,留下少女未知的痴守等待。这种并非人为,而是由命运这种不可抗力而造成的悲剧最为深刻,这种情况下人只能无奈的接受着命运。诚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凡事都有偶然的不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这样的不凑巧仿佛贯穿了作品的始终。
悲剧的美是一种残缺的美,美的让人不忍。相比下,喜剧传达是快乐、欢乐、喜悦、满足,这些积极的情感会让人处于一种舒适、飘飘然、感到生命处于“举重若轻”般的状态。而悲剧传达的情感种类更丰富,也更深刻。悲剧引起的情感主要是怜悯、恐惧、惊骇、快感、严肃。这类痛苦有关的情感具有更大的情感强度,会给心灵烙下更为深刻的烙印。它能够提醒我们应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边城》的结局容易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发自内心的共鸣,让人难以从中走出来,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人物触不及防的就离开,让人感觉有点无措,想到人生百态,各个人有个人的命,能做的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更加体现一种哲学思想,即使生存在如此桃源之境,个体依旧无法避免难以形容的苦厄和悲伤,更加体现了自然的本质和作者对自然的敬畏。
《边城》的悲剧美在情景交融中悲凉流变成地久天长式的忧伤,就像湘西那日夜不息的河水流进每一个读过《边城》的人心里,沉静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