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是多个概念之间加以逻辑串联形成的,一个概念是一个数据单元,一个命题包含多个数据单元,而信息是数据的集合,因此可以说一个命题是一条信息。那命题是如何从信息升级为知识的?是不是所有命题都是知识?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知识?
似乎可以说,自然科学领域的命题属于硬知识,这类命题与知识可以划等号。但在人文领域,许多命题就是软知识,它的质地不够坚硬,不能随时随地都与知识划等号。
举个例子:跑步是有效的健身方式。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命题,也是我们寻常所说的知识——甚至因为足够寻常,变成了人们的常识。在大部分人都因为合理正当的理由相信它时,它就变成了一个“事实”,既而通过调动大脑的认知升级成为知识。从人类进入原始形态的群居社会时,知识就是这样形成的。一旦知识广为大众接受,它就难以从我们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中根除,哪怕它后来被证明是错的。
一则对全社会来说无懈可击的知识,放到个体层面呢?
我用几个月的时间亲自证明了这条知识对我来说不太高明,我属于越跑步身体越虚弱的类型,跑步过后的大汗淋漓让我身体流失过多能量,当能量输出超过能量输入时,我的身体吃不消了,我还是适合瑜伽或者冥想这类柔性运动。可见,这个命题不是我的知识,因为我因为合理的理由不再相信它了。
所以,人类整体的知识不一定是个体的知识。在这个例子中,“跑步是有效的健身方式”于我是一道伪命题。我们常说“学习知识”,其实更加准确的说法其实是“我们使它变成了我们的知识”。经过人的主观赋予,命题才变成了我们的知识。
不经过人的主观赋予这一环节,命题仅仅是信息,无所谓正确。
还有一个好玩的例子。啤酒与尿布是一则关于数据挖掘价值的经典案例,经典到大家都认为这就是“truth”,深信不疑。事实上,这个案例是杜撰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各大超市和卖场并没有这样的搭配摆放。这个命题本是虚构的事实,奈何口口相传,大家都被洗脑,也就成了全社会的知识。但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伪知识。
总之,在人文领域,大众的知识不一定是个体的知识,所以需要加强知识鉴别能力,形成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