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窑”(俗称 “土老窑”)。小时候,我们经常爬上高高的瓦罐窑,登高望远看见不一样的故乡,故乡美丽极了,当我知道《登鹳雀楼》这首诗时,亲身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古诗的意境美。
当上长大后,知道村南那座瓦罐窑叫大林窑,西高村的那口窑叫西高窑,岗上村大有三口瓦罐窑。
为了怀古,今天傍晚我和我家姑娘骑上电动车,到这六口窑反复进行了实地考察,瓦罐窑经历岁月洗礼,容颜依旧,窑口的周围想象紧邻水源。人们和泥、扣砖、砖架晒砖。装窑、烧窑、出窑烧好蓝砖,盖成房屋,供村民们居住。窑口周边的土地因为取土地势比较低。有一些地块取土出砖较多地势较低,有一些土地取土出砖较多地势较高。
我终于解开这段迷雾,了解瓦罐窑的前世与今生。回家翻阅资料,动笔在列出思维导图,打开电脑,这篇文章几乎一气呵成。
1956年,南和县东薛屯公社东郑庄村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村民全部入社,简称高级社,最高权力机构为“管理委员会”,它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彻底瓦解,实现了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为了解决本村告别土坯茅草屋,村管理委员会决定在村东北筹建“瓦罐窑”(俗称“土老窑”)用来烧制砖瓦分给社员们自建房屋,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瓦罐窑在南史公路北侧,交通便利。
瓦罐窑,远看像一座小山包,里面是用砖砌拱顶,烧砖燃料用劈柴、后来改用煤炭。夏季是出砖的好季节。手工模具扣砖坯,砖坯扣好,上大架、晾干、装窑、烧窑。
当一窑砖烧好后,鲜红滚烫、不易出窑,为了加快周期,用辘轳提水到窑顶端慢慢的注入烧好的红砖。这种做法称为洇砖。目的是将砖的温度很快降下来,能及时出窑加快装窑的速度,因此火砖变成了蓝色砖。过去都是人工制作破坯,人背肩扛装出密,设备非常简,破的质量还是是产量太低。
转盘窑是在瓦罐窑基础上改进,用风机吹火、降温快,质量好。1972年,机制砖开始上市了,生产的是红色机制砖,传统的手工蓝砖退出了历史舞台。红色机制砖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力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转盘窑取代了瓦罐窑,瓦罐窑完成了历史使命。
当我们小时候,瓦罐窑早已经不再生产手工蓝砖,在窑的西侧,当年晒砖的地方,是村里公办企业木料厂,红松、黄花松、桦木、柳木等木材,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木料厂是我们这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
因为这个地方筹窑,以窑命名的土地有窑南、窑北、窑东、窑西。我们家的土地窑西、窑北两块地。
儿时的疑惑终于得到正确的答案,因为我顺藤摸瓜。那时候,只有生产队的棚子是坯打垛。坯打垛的建筑物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今天你在村中漫步,不难发现,瓦罐窑生产的手工蓝砖建筑房屋。我们老家蓝砖建筑的北屋(1980年8月份建)至今还能居住。
村里的旧房慢慢的被新房取代。村里自建楼房住户慢慢的增多。可能我是一个喜爱怀旧的人吧。总想解开心中的疑惑。
今天我到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有一本《河北.鹿泉 南甘子村志》其中第八编 工业 第三章 建材 第一节 制砖业 帮我解决了疑惑,我更深入了解“瓦罐窑”即土窑的细节,于是我今夜写了这篇文章《瓦罐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