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疾病高发季,孩子们的健康又要接受新一轮的考验了。
在我们疲于照顾孩子的身体状况,端茶送水,送医吃药之时,千万别忘了觉察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其他作用哦!
01
儿子不舒服,早饭没吃,还吐了两次,但精神状态还不错。
中午来到奶奶家,老人们一知道儿子的情况,立马紧张起来。
奶奶不停念叨着,叹息着:“唉,这可怎么办啊,怎么又不吃饭啊,你看这孩子瘦的呦。”
这样一说家人更是如临大敌,一遍遍地问儿子想吃什么。
午饭时间,儿子的病情貌似忽然加重了,赖唧唧的,一直缠着要我抱,一副马上要哭出来的样子。
奶奶赶忙让我带着孩子回家睡觉。
奶奶家跟我家是前后楼,走路也就两分钟,回家路上我便鼓励儿子:“我知道宝贝不舒服,但是走这几步路还是没问题的,你自己走走看好吗?”
他虽然不情不愿的,但还是跟着我慢慢走了。
到了家以后,一开门看到地上的玩具,他忽然就精神了,刚才那个哼哼唧唧、病怏怏的孩子瞬间消失了,自顾自玩起玩具来。
睡午觉前,他还在床上跟我一通打闹,一点都没有生病的样子了。
我看着这神奇的变化,想着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刚才在奶奶家,一家人嘘寒问暖,焦急不已。
慢慢地,儿子也不由得越来越不舒服,仿佛真的病得厉害。
当我们离开那个环境,我没有表现得格外关切,言语中表达出不舒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时候他也变得不再如此难受了。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心理暗示”。
02
心理暗示,最早是治疗师在催眠时发现的一种现象。
随后,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意识到,暗示的力量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
它可以深入我们的潜意识,而且常常不具有分辨力。
当我们十分信任施加暗示的对象时,就相信暗示的说法,并在我们自身上表现出来。
作为养育人,如果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并反复和孩子确认他的感受,那么就可能在孩子的心里施加了暗示。
时间一长,或次数频繁,这个暗示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孩子会认为:我肯定病得很厉害,要不然大家怎么老担心呢?
这种担忧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和恐惧,不利于疾病的自愈。
03
每当孩子生病时,我们舐犊情深,经常关心则乱,这种心理可以理解。
但对于孩子来说,其实真正需要的是信心和支持,而不是额外的心理负担。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除了基本的护理和关爱之外,别忘了做一些这样的功课:
1.正确认识疾病,不揣测,不焦虑。
像感冒这类的自限性疾病,我们要明白这是孩子免疫系统升级的必要过程,时常打打补丁,清理机体垃圾,能让孩子有更强的抵抗力。
可如果孩子一流鼻涕、打喷嚏、发热,就马上给孩子用药(尤其是高级别的抗生素)甚至吊针,非但不利于孩子的恢复,反而破坏了孩子本身的免疫系统。
面对疾病,揣测和焦虑给不了我们任何帮助。
适时就医,实事求是地描述病情,按部就班地用药,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基本的帮助。
2.关心适度,不过度嘘寒问暖。
孩子生病后,一家人着急“上火”。
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很可能会演变成一方面不自觉地对孩子流露出放大的焦虑和怜悯,另一方面家人之间还互相指责埋怨,
这也让孩子陷入一边享受着父母异于常态的过度的体贴照顾,一边顾影自怜,觉得自己好可怜的矛盾冲突中,同时又由于家人间的冲突自责内疚,好像要为成人的情绪负责。种种情绪汇集,影响了生理机能的恢复。
给予孩子充分照顾的同时,收敛不必要的关切,唠叨。
营造平和稳定的家庭氛围,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明白生病是很正常的,按时吃药,正常作息很快就能恢复。
3.照顾好自己,树立乐观榜样。
照顾病童的确是一件让人心力交瘁的苦差事。
时间久了,自然消耗大量能量,让身体和心态都发生变化,此时如果孩子还哼哼唧唧,那真是随时站在了崩溃的边缘。
这时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绝不能忽视对自己身心的照顾。
有一个默契的搭档,能够让自己有喘息调整的时间,让身体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也让孩子有了积极乐观的引导:“加油,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04
国内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科学证明,恰当的使用心理暗示可以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
这一点不仅仅适用于孩子生病,还适用于他成长的方方面面。
这个生病的事例其实是在展示家庭教养中常常忽略的问题:是否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意无意地给了孩子很多不太好的心理暗示,
例如:
“你怎么那么胆小”
“放着我来!”
甚至是孩子做不出简单题目时我们无奈的一声叹息,
都可能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让我们不希望出现的行为愈演愈烈。
不如摒弃自己内心的慌乱,用强大的内心去承接住他躯体和情绪上表达出的不适。
将信心、尊重、爱与勇气这些积极的能量注入孩子的心中。让我们成为充满爱的容器,用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