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去朋友家做客,3岁的儿子吃饭时,做出了一些让我很尴尬的事,喜欢的菜,一定要放在自己面前,自己没吃够前,不准别人吃;喝饮料时,一定要很多瓶摆在自己跟前……整个饭吃下来,气得我真想给他一顿胖揍!虽然朋友没说什么,但是感觉这孩子再不立规矩就完了。
案例分析
很多家长认为立规矩是为了约束、限制孩子的某些不恰当行为。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给孩子立规矩是让孩子认识并遵守规则,也就是,让孩子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对这些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可以遵守规则。
根据年龄特点建立规矩
①1-2岁侧重生活习惯中的规矩
这个阶段的宝宝充满了好奇心,表现好动、精力充沛,这时候周围都是新奇的,他们想抓就抓、想吃就吃,不会有任何思考、顾忌。这时家长就可以从生活习惯出发帮孩子建立规矩。从吃饭、睡觉、阅读、玩乐等方面开始。如:他们并不知道吃饭前、玩过玩具、户外散步回来要洗手。那么当吃饭或吃点心时,他们会直接用手去抓,没有洗手或擦手的习惯,那么这时家长就有必要给孩子建立餐前规矩,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还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当然父母为孩子做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严肃、认真的告诉他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让孩子明白必须要这么做,说话态度应坚定而不过于强烈。
②2-3岁侧重情感表达中的规矩
这个阶段的宝宝,逐渐进入第一“叛逆期”,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影响,不断尝试,试探大人的反应,当外界的反应无法满足他们时,就会大发脾气。此时,家长要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反抗情绪降到最低时,孩子冷静下来后,给孩子制定规矩,告诉他这样无厘头的生气是不对的,在发脾气之前要告诉妈妈为什么想发脾气,如果发现孩子有打人或咬人倾向,那么就教导他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气愤,而且要向孩子解释:“我们不打人,打人会使别人受伤的。”
③3-4岁侧重社交中的规矩
这个阶段的宝宝好动、爱玩,他们开始结交一些小伙伴,进行着真正意义上的社交,这时家长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的人际交往,家长只要引导孩子注意礼貌,知道遇到熟人可以主动问候,如何跟小朋友友好相处,当发生矛盾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愉快处理问题就可以了。因为孩子已经能够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承担责任了,有些时候可以通过适当的惩罚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制定规矩的原则
①原则一:不要啰嗦
制定规矩家长要注意,3岁以下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所以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在马路上乱跑”未必能起到作用,反而简单利索的跟孩子说:“站住,危险!”,不要啰嗦要利索,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去执行。
②原则二:及时纠正
当孩子犯错时,要趁热打铁。如果他在商场里做了错事,而你回到家再训诫他的话为时已晚,他早就忘记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了。所以,他在外面无理取闹,你应该马上把他拉到一边,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③原则三:不讨价还价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与夸奖和鼓励是好的办法,但是,我们要谨防“事后奖励”成为谈条件或者一种妥协,如跟他说:“如果你不哭了,妈妈就给你买小汽车。”这样做,孩子很快就会掌握了一种叫做“要挟”的技巧。所以不要跟孩子讨价还价。
③原则四:坚持原则
当你制定出规矩后,要坚持原则,不要因为孩子某一次的大哭大闹而妥协,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你所制定的一切规矩都可能被孩子一次次的“小阴谋”给破坏,另外,家长需要把制定的规矩告诉给孩子和所有家庭成员,达成一致之后就开始严格执行。
④原则五:明确期望
家长可以在做某些事情前,跟孩子明确自己的期望。比如在去公园的路上就告诉他,进公园之前必须和妈妈手拉手,不能乱跑,特别是不能在停车场里乱跑。告诉他可以玩滑梯,但是不能头朝下滑,更不能踩着滑梯往上爬。在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就跟孩子约法三章,比发生情况再惩罚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