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他山玉语
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论语讲要》(李炳南)
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旧注说:“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义。——《论语译注》(杨伯峻)
有众多志同道合者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方来:方,并,“方来”犹言并来,即不只一人来。译文一“众多”一词意译之。《论语全译》阎韬、马智强
景云轩夜思:
1、上述第四条的以“方”解为并来,有些牵强。
2、孔子是谦逊之人,《论语》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等,是以,所来的朋,在孔子的语境里,当不仅指弟子,而应该是同道者。也可以认为,孔子认为在圣贤之道的学习上,自己和弟子以及愿意为学求道的人,都是同朋。
3、此一句,和上一句是递进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为学求道、明道、时时践行道的欢愉,这一句是,漫漫修远求道为学中途,有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不顾山高水远,千里而来,促膝秉烛,相契莫逆,会心不远,当是怎样的快乐啊!
4、揣想两千年前,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济济一堂,分工协作整理,相互校正后,先呈出的,是相对独立的一则则孔子语录,弟子们的心绪,恭敬、端严,为全书的首篇首章首句研讨许久,最后定夺的首篇,会是全书的最重要章节。
5、上述推想,正合朱子认为作为书的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首句,亦同理,纲举目张,提纲挈领,雪庐老人(李炳南居士)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且无时不习,《论语》二十篇,皆当如是学,并举例——如学夫子温良恭俭让,而好奢如故,与人争夺如故,学习如何哉?又如学恕道,则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须如子贡终身行之。
6、作为首章的第二句,境界比之前一句,又进一层,首句是内心的愉悦,第二句,似乎有画面,有谈笑风生的朗笑,这乐,是更深一层的喜悦。
7、我的译文都会将“子曰”译为“夫子教诲”,内心本有古意,且读《论语》总感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犹在眼前,谆谆教诲,蔼然可敬。
夜思后,试译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良师益友汇聚一堂),不也是由衷的喜悦之事吗?(曲水修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