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努力走出舒适圈,且近三年在学习方面的投入(时间最重要、金钱是基础),让自己产生了“开始学着不那么浪费生命”的幻觉。可事实永远不说话,因为“它”会用结果告诉你——别太天真啦!
“刺激”来自于两份金额不大不小的账单,虽然之前下了决心主动付出,但再次收到时,竟然还是会为了所谓“性价比不高”的主观臆测,让“他们”成为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虽然很快说服自己不要再做无畏的纠结,要把心思用到喜欢的事上,但已然“浪费”了不少注意力。
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金钱也不是关键,重点是无法接受和“忘掉”自己做过和或许仍然还在做的傻事,并引发出对自己判断力的强烈怀疑,这才是导致心态不稳定的“罪魁祸首”,而这样的“痛苦”经历,这些年却如隐形人一般,时不时蹦出来,干扰情绪。
讨厌的是,这种事件可能会周而复始出现在生命中,因为很认同“如果不觉得一年前做的事情象个傻瓜,就说明没有进步”,也相信在未来不短的时间内,会持续跟随小团队不断提升认知,所以或许再过N年,仍然是年复一年总会做傻事的傻瓜。
庆幸的是,开始试着跳出事件本身看问题,比之前犹如困兽之斗的死扛阶段,有了不小的突破。尽管目前还不具备解决能力的问题(或许时间未到,或许能力不行),却有些模模糊糊的方向,知道不能就解决某一个“点”思考问题,而应该“在自我发展中让问题消亡”。如同20年前看到1700元/平米的房价,惊异于太过“昂贵”一样,将时间的轴线拉长到现在,哪里还称其为问题?
去见更多的“麻烦”、了解更多的解决方法,去链接更多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是目前有强烈意愿去做,且能够“跳一跳够得到”的事情。只是,看过牛人大咖们的生活状态,真正跟随实践时,除能力不足导致的情绪不稳定外,貌似还有哪里不太对劲。与小恬在生活中的对话无意中点醒了我——不要总觉得你认为的“常识”是正确的,很可能是知识的不足,才造成你脑中存在错误的常识!
尴尬中……可换个角度看,又非常得意:好老师也不那么难寻嘛,有小熊老师的指导(当然如果是正面指导就更好了,哈哈),把脑中的陈词滥调多多清除出去,这种反复纠结的状态才会越来越少,腾出精力做更值得做的事。
听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时,讲到“僵固型、应该型“思维的人时,发现完全可以对号入座:怕别人不认同、没有意义的比较、用外在的标准衡量什么是更好的自己、总是以”问题“和”挫折“为动力……几十年时光的堆积,最终成了思想上的”奴隶“。
还好能够有机会做”时间的朋友“,目前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创造、开放型思维,力争将之前”用怕来驱动行为“努力转变为”用爱来驱动行为“。
2019年倏忽逝去六分之一时光。“常思一二、不想八九”的理念也始终认同,惯性思维改变并不容易,还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做到”真知、行不难“,还有太多小事要做,毕竟,生活是具体的。
临近2月底的这个周末,在通往想要的生活方式漫长道路上,遇到小小阻碍,当然也是生活的常态,记住、接受并平和道别,不恋战、一心前行,应该是正确的作答方式吧。感谢所有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