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这个人,把齐国的君子齐庄公杀了。
陈文子呢,是一个大官,也很富有,不愿意跟崔子同朝为官,有马十乘, 一乘4匹马,就是有40匹马,10辆马车,这人是非常富有的。
为了不跟崔子这样的人在一起工作,同流合污,或者见到这样的人,或者在他治理下做事。 陈文子就放弃了他的财富,跑到其他国家去。
去了其他国家,又看到了其他国家的执政、领导。他就说:这个地方的执政、领导跟崔子一个样,于是,又抛家舍业,到另一个国家去。
去了过后,他又说:跟齐国大夫崔子差不多, 又抛家舍业走了。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是清白的人,不同流合污。
子张继续问: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算不上仁吧。
孔子对仁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应该是十全十美的德性行为与功德都有了, 才能算仁吧。
陈文子这种不同流合污的性格,只能算是比普通人优秀一点点。所以,很多人只是比普通人优秀一点点,就自我感觉良好了。
在孔子看来,仁是一个全面美好的概念,而无论陈文子仅仅在一个方面做得出色,其他方面不得而知,也就难下定论了。
起码,陈文子这种寻找而不是改造的想法缺少了勇气。
所有跳槽的人,都或多或少把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为所处的环境有问题。要么领导有问题,要么同事有问题,
以为换了一个环境就能让自己彻底改变,总是把最难的事儿交给别人与环境,自己只需要找对人、找对平台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这样的想法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天下没有一个职场官场环境是为某个人量身定做的,无论身处怎样的职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矛盾,有利益纷争。
为人处事,是逃不过这些看似无聊而又无奈的事的,而如何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才是重要的。
离开是最简单的,也是自身成长效果最差的,逃避不能解决问题。今天没解决的,未来有一天会加倍面对。
所以陈文子这样仅仅清没有勇,又何谈胸怀和仁呢?我看是自私自利胆小而已。所以在孔子心里,仁者是个完美的做人标准,
一个人一辈子能不能做到仁,真的是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