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次上任做令尹,脸色没有喜悦;三次下放,脸色没有怨气。之前令尹实施的政策,一定会告诉新继任者,这人怎么样?孔子说:算得上忠。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算得上仁呢?
子张说:崔杼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后离开齐国。来到其他国家,说:执政者和崔杼一样,再次离开。又到一个国家,又说执政者和崔杼一样,再次离开。这人怎么样?孔子说:算得上清。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算得上仁呢?】
子张就是前面问怎么当官赚钱的那位弟子颛孙师。“三”并非实数,也可代指多次。子文是楚国的名相斗穀於菟,子文是封号,《左传》中有记载他几次被任命和罢免的故事。令尹是官名,相当于宰相、首辅。
齐君是齐庄公,名光;崔子是齐国的大夫崔杼;陈文子也是齐国的大夫,名须无。古代在下的人杀掉在上的人叫做“弑”。“违”不是违背,而是离开的意思。马车是古代的交通工具,一部马车为一乘,配备四匹马,“有马十乘”就是有十部马车、四十匹马。当时有马车的都是贵族和士大夫,有十乘就称得上大富豪了,陈文子能舍弃也是下了狠心。
论语中长对话比较少,这里像是子张在向孔子请教仁,但子张举例说明的两个人都还未达到仁,只是分别有两种品质。令尹子文官至宰相,但在升降之中,表现得很平稳淡定,没有因为下放而怨恨,着实很难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好不容易坐到高位,没有人愿意下来。唐朝诗人灵澈写的《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对为官如此描述:“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表面上都推诿谦虚,实际都舍不得,而令尹子文更可贵的地方是交接工作清楚明白,做到了大公无私。现实生活中,不说下放,就是升迁这种好事,有的人在交接工作时都耍心机、捣乱,坏的不说,把锅留给继任者;好的更不说,怕好了别人。“在其位,谋其政”是忠心,做官需要如此,因为背负着老百姓的期待;工作中也该如此,无论是岗位变动,还是离职,做到清楚明白更有利于自己在新岗位、新企业走得更远。
陈文子因为看不惯官场的混乱和僭越,不能容忍弑君而离开自己的国家,哪知所到之处皆如此。陈文子思想的“洁癖”使他疲于寻找“桃花源”,这种不同流合污的行为的确称得上清,也可以说是清高。南怀瑾讲到这一段时说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不能算是忠臣,因为他们在国家有难时不救反逃,这里看不惯,那里也看不惯,但就是没看到实际行动,说得很有道理。
忠诚是好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也不错,但仅凭“忠”和“清”确实算不上仁,所以孔子再次说“未可知”,和其他地方的“不知其仁”意思相同。修炼是一辈子的事,能否达到仁可以留到盖棺定论时由后人评价,当下能做的就是学善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