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第1篇短文通过“恐龙无所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喜欢阅读《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三体》系列的科幻作品以及其他幻想作品。但往往判断力较差,学习这篇课文,能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文章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更大领域思考问题,可能会更全面。
教学目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梳理内在逻辑关系,把握文章阐释的事理,激发学生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刘慈欣相关作品《带上她的眼睛》《三体》或已经影视化作品《流浪地球》等导入。
二,自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并划分段落层次。师生对话后
明确: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一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2.3段,指出在南极,以及其他的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说明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
第4,5段,说明恐龙化石不可能是迁徙的结果。
第6.7段,通过逻辑推理,指出恐龙化石的出现,说明了大陆在漂移。
第8--12段,简介板块理论,解释了每一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13--15段,再次讲到南极的恐龙等古生物,指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小结:文章按照逻辑顺序展开。
三,探究,
这篇短文,用……说明……。
明确,用“恐龙无处不有”这一事实,借此说明“板块构造理论”。即古生物学和恐龙化石的分布两个领域,联系起来思考,得出板块构造理论。
四,延伸拓展。
这篇短文,作者说明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你能在课外,搜集资料,列举一两个事例说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