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毛遂自荐做了主持人,提前写好了稿子,在最后的环节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临时请一位领导上来总结,当领导总结完之后,我要对领导的总结做一个感谢,在脑海中搜了搜却想不出合适的词语,张了张嘴,却发现大脑像被抽干的墨水瓶——明明该有无数语言奔涌,却只挤出一句:“感谢领导的关心。”
曾经的我,能在十分钟内梳理出三小时讲座的脉络,能用三个比喻把晦涩的概念讲得鲜活。可自从停更公众号后,我的表达力像被晒干的河床,裂开一道道词穷的缝隙。
我总说“明天再写”,可明日复明日,键盘上的灰积了厚厚一层;
我总安慰自己“灵感需要沉淀”,可大脑长久不运转,早已锈迹斑斑;
我总羡慕别人“出口成章”,却忘了那些信手拈来的金句,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思维磨刀石。
写作从来不是天赋,而是一场与惰性的持久战。停笔第N天,失去的不只是写作手感,更是对世界的敏锐、对逻辑的掌控,甚至是对自我的诚实。
有人问:“每天写东西,不累吗?”
可我们从不问健身者“每天举铁不累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肌肉用进废退,思维亦然。
写作是思维的深蹲:当你要把零散念头组织成文,大脑必须完成“观察-分析-重构”的闭环训练;
阅读是精神的蛋白粉:没有持续输入的新观点、新词汇,表达只会越来越苍白无力;
日更是意志力的HIIT:等“完美时刻”,不如在deadline前完成1000字,这才是对抗拖延的实战。
那些说“写作靠灵感”的人,大概从没见过凌晨四点作家台灯下的草稿纸堆——真正的创作,是99%的刻意练习加上1%的电光火石。
我撕掉了“等有空再写”的谎言,在书桌前贴下血淋淋的教训:
1. 每天500字生死线:可以是读书笔记、职场观察,甚至是一段自我对话;
2. 碎片时间榨汁机:通勤时构思框架,等咖啡时记录灵感,把零散思考攒成珍珠串;
3. 建立「表达耻辱感」:每当说出“大概”“可能”“挺好的”这类模糊词,立刻罚自己重写三遍。
此刻敲下这些文字时,手指仍在生涩地寻找节奏。但我知道:
当我在深夜里为一个精准的比喻较劲时,曾经词穷的狼狈正在死去;
当我强迫自己拆解一本难啃的哲学书时,思维里的混沌正在退潮;
当我咬牙完成第B+1篇日更时,那个总说“明天再说”的懦夫正在被埋葬。
写作从来不是为了成为作家,而是为了在命运突然抛来问题时,能稳稳接住那句“你怎么看”;是为了在思想交战的时刻,手中有利剑,胸中有铠甲。
从今天起,我愿做文字的苦行僧——因为真正的自由,从来都是磨出来的。
(完)
**后记**:这篇文章写于停更后的不知第几天的晚上11点06分。保存文档时,窗外的路灯还亮着,马路上的汽车还在奔跑着,像极了那些从未放弃打磨自己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