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李笑来 | 012.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写在前面:

写完了这篇,才发现自己漏了011没写,对不起读者们orz,下次补上。因为最近新引入了思维导图笔记,恍惚以为011已经写完了。

顺便做个没有广告费的小软广,幕布非常好用,制作思维导图、写阅读笔记,体验顺畅,界面简洁,我现在使用它的频率已经超过word和ppt啦~

重写李笑来:一年52个概念,用自己的话“缝合”一遍,写一个自己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实践版。

此活动由虚舟发起,我参与的全部文章将发布在我的微信公众号“用字如心”(ID:yongziruxin)上,让你看到专栏在我身上起的作用。(也会发布在我的简书“用字如心”上)。


第十二课讲了什么?

1. 你不需要坚持。骨子里不愿意的、需要坚持才行的事,基本你就不可能做好,更不可能多久。

2. 不需要坚持就能持续做好事情有三个技巧。

(1)一念一世界,赋予它一个重大意义。

(2)拿一张纸罗列,不做它有哪些负面影响?

(3)在社交中学习——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及人群,共度大量时间。


第十二课的思考与行动是什么?

1

坚持做一件事的方法,是根本不要去坚持这件事。
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却是因为一件事情如果需要“坚持”,大脑就会感受到辛苦,没有人能愉快地把辛苦的事情长久做完。

所以要用到3方面的技巧,把一件需要长期做下去的事儿,变成一件有趣的、根本停不下来的、谁拦我我跟谁急的事儿!

第1技巧,赋予这件事一个重大意义——比如把专栏的钱捐出去成立一个奖学金,赚到的钱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习编程。如果实在找不到一个重大的意义,也可以让这件事情和钱发生联系,比如考取新东方offer,背诵的2万个单词可以折合成50元一个单词(这还是十多年前),每天背诵100个单词就是5000元钱,自然有动力多了。

第2技巧,罗列不做这件事的负面意义,尤其是栩栩如生地把那些场景记录下来。最好是详细到,如果不做这件事,会失去哪些技能、错失哪些机会、生活质量会受到什么影响等等,把这些详细的情景充实到自己的大脑中去,让过得更好的深层次本能,趋动自己自动做出行动的选择。

第3技巧,是寻找那些已经会做这件事(比如拥有这个技能,或者已经具备这个生活习惯)的群体,如果能和他们交朋友,一对一交流更好。如果不能,起码关注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他们身上,直到发现,做这件事并不是一件“很艰难、很痛苦、很难坚持、没有毅力根本做不完”的工作,而是一个“真好玩、停不下来、要是能多玩一会儿就更好了”的活动。

2

很多人应该被动地有过类似的经验,比如玩游戏。因为反馈机制的效果,打游戏升级的人通常可以实时看到自己的经验值增加、装备升级等变化,甚至是捡到意外惊喜等。玩游戏的人通常都会“停不下来”,也完全不需要毅力停下来。

当然,这是一种被动注意,我们可以刻意在一种主动注意上运用这些技巧。

例如说,制定一个晋升的计划,罗列市场上关于这个新职位的职责、能力需求,查看到有哪些空缺需要补足,然后在工作中刻意锻炼。

例如说,你认为自己1年就应该晋升到一个新的位置,而实际上你还没有获得这个位置,由此会感受到更强的紧迫感——别人有3年时间,你只有1年时间,那些尚未具备的能力,也许你只能碰上一次机会积累经验。为了确保这些经验充分进入脑海,不被遗忘,也许你甚至需要用笔总结记录下来。

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为什么成功、缺乏哪些条件导致的失败,以及如果换一个情境再由自己主导同样的任务,应该从哪里开始、如何规划、碰到难点怎样沟通协调,等等。

这个时候,恐怕你再也不会有时间去关注这份工作的缺点,因为还有很多需要补充的知识等着你去学习,你会越发感受到每一个细微工作的意义和乐趣,甚至不需要团队的认可,自己就能找到成就感。(当然,你极有可能因此成为别人眼中的“工作狂”。XD)

3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再举下去。在你的生活中,什么事情“必须”要去做,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转化为“想去做”的任务。

例如说,如果你想在摄影技能上更进一步,翻开枯燥的课本从0开始学当然也是一种方法,有没有更有趣的方法呢?

比如我是一个新手宝妈,我给自己规定了一个小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每天给宝宝拍一张照片,记录她的成长(月子里我还真的基本上做到了,等到宝宝大了,拍照的频率下降了一些)。

用iPhone手机是为了增加拍照的乐趣(当然华为手机的照相效果也不错,此处插入不收费的软广XD),遇上一些拍得好的,爷爷奶奶也很喜欢,发给老家的亲戚们看,或者遇上大的节假日,我也会选取一点发在朋友圈。

而且我发现在妈妈群中,有两位朋友拍照水平特别不错,于是就间或请教一些小技巧,比如用她们爱用的APP来修图,加滤镜,做模板等等。


4

运用这套技巧,如果能组合使用,会比单个策略效果好很多。

比如说,笑来老师在专栏中举的实例,主要集中在“如何赋予一个重大意义”的方向上,却没有展开讲如何具象化“不做的负面意义”。我觉得这块内容其实反而更加不可或缺。

仅仅做到“锦上添花”,未必会使一件事成为一个每天必做的习惯。如果这件事是“雪中送炭”就大不一样了,为了不饿肚子,你总得出门赚钱吧。当然说得夸张了一点。

例如我特别想给宝宝建立一个成长相册,而她的每一天过去了就不可能再回来了,这就可以鞭策我每天必须抽一点点时间,尝试拍一张好的照片。

第3项技巧,则是把前2项技巧的效果叠加放大。引用笑来老师的理论——能让生活变得更好的知识——可以联想到,坚持做一件事,也是建立一个新生活习惯的过程,既然如此,找到已经这样生活的人群,是最快的变化方式。


5

再回顾一下,本次专栏讲的概念“坚持”是个没有必要存在的概念。

一件需要持续、长期做下去的事情,赋予它一个重大意义、找到不做它的负面效果、找到已经这样做的人群并花时间产生联系。这就是本次的方法论。

你有什么感悟?可以留言给我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