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民间高手,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他们当中有年龄大的,也有年纪小的,有男的,还有女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做了很多令人侧目的事,所以他们被统一称之为“高手”。在我看来,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高手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间”这个群体基数很大,之于企业,最大基数的群体自然是普通员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里的高手也常常隐藏于普通员工之中。
据我的了解,国内许多企业的情况大概是,2012年是分水岭,2012年以前市场环境很好,做什么都赚钱,而自2013年开始,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尤其是那些处在边缘企业,很多都面临倒闭的危险。这个时候,他们想得最多的问题不再是“开流”问题,而是如何“节流”。事实上,单凭老板个人或者几个管理人员是很难拿出具体的节流方案的,公司规模越大,难度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就要相信一点——高手在“民间”,要发动广大的普通员工来为公司节流、提效、增效献计献策。
要想让公司的普通员工都参与到公司的“节流”里来,就必须要让他们为此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换句话说,就是要给他们好处。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们所获得的好处,事实也是他们创造的,公司只是应该提供平台、政策让他们在节流中分一杯羹,再直接一点,就是如果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节约了1块钱,那么公司就应该分给员工5毛或者更多,这才是长久之计,才能够真正激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相信一点,没有人会去洗租来的车。也极少有人做永远的雷锋。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家纸管生产企业,当时他们一个主要问题是原材料耗费过高,浪费现象严重,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虽然公司五令三申提要求,结果是抓一下,就稍好一点,推一下,就动一下,本质是治标不治本……后来,我们给到的方案就是将原材料的耗费情况作为员工激励的一个方式,也就是成本每降低1个百分点,所节约的材料的70%的费用返回给员工个人。果然,当月浪费的效果就有了非常明显的好转,更惊喜的是,通常情况,像一些纸头什么的,之前都直接不要了、扔掉,而在新的激励政策下,她们居然会主动的将之拼接起来用。所以,就工作本身的流程、要求而言,各个岗位上的员工本人绝大多数都比管理者、经营者了解得更多,只要他们肯动脑筋、用心肯干,就会不断的有“惊喜”产生。
一直以来,很多企业欣赏一条用人原则:3个人做5个人的事,拿4个人的工资,然而要在企业中真正运用时,却碰到了许多难题,也因此,很多时候,这个原则一直停留在想法上。我们认为一个可取的办法就是——以3个人为团队,设置一笔奖金,奖金金额与这个团队的业绩成正比,奖金完全由他们团队的人数按岗位重要性加权分配,这样的效果就是,这3个人基本不会埋怨人少活多,更不会动不动想要增加第4个人,他们会想尽办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
总而言之,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要相信“高手在民间”,充分调动、发挥广大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的方式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正向激励,也就是他们的收入中有一部分须直接和他个人的努力成正比,而且让他明显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