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朋友请了两周的假,要回广西看父母。认识她这么多年,以往甚至一年都不回老家一趟的人,今年从寒假到暑假,已经回家两次了。作为朝九晚五的工薪阶层,作为有老公要管、小孩要照顾的人,在年初和年终都请两周的长假,在北京的普通上班族都知道是如何不易。
但她必须回去。因为从去年开始,她母亲的身体就明显不好了。去年做过一次手术,今年还在休养之中。
“父母都七十多岁的人了,见一次少一次了。”从暑假开始就带着上小学的儿子一起上班的她,摸着儿子的头,不无凄凉地说。
她们姐妹四人,一个从美国回来定居在天津,一个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一个大学毕业后辗转到珠海,还好,还有一个留在了父母身边。
能培养出这样的四个女儿,老人是欣慰而骄傲的。良好的学历,开阔的眼界,光鲜的工作,美满的婚姻,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希望,也是自己余生最为重要的精神依托。
(二)
父母年迈独居,子女在外拼搏,这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一个悖论现状。壮年时期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向远方,建功立业,成就自我,并为此而欣欣然。可是随着子女的渐行渐远,身后留下的是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隐没在子女一骑绝尘的尘烟里。
在子女捷报频传的欣慰中,年老父母的孤独无助和锥心思念并没有随着通讯和交通的发展而消失,反而更为无奈的突出了。通讯发达了,以为给父母例行公事的电话就可以了,殊不知父母从不同的情景中反复咀嚼子女的声音和话语,平添了更多的担心和思念。交通发达了,以为离父母更近了,可是正因为这种所谓的近,让子女把陪伴寄托于一个个下一次。
高铁开通了,航线开通了,视频聊天开通了,因为这些辅助的工具,是不是有更多人觉得定时回家陪父母没那么紧急、必要了?“两个小时的高铁就到咱家了。”“给你申请个微信账号就可以与你孙子视频聊天了。”可是,你回家的次数与高铁的速度成正比了吗?你跟父母视频聊天的频率与网速成正比了吗?
(三)
古人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人还说:“父母在不远游。”说这两句话的人的立场和视角一定是不同的。为人父母者,为了鼓励子女建功立业,就用“好男儿志在四方”来激励子女,让他们放下儿女情长,走向远方。为人子女者,为了孝敬父母,承欢膝下,就用“父母在不远游”来敬养父母,让他们不会老无所依,孤独终老。
可是,这个拼搏进取的社会,像停不下来的机器,人人都在向往远方,看更大的世界,走更远的路,取得更大的成就,没有停下来的喘歇,更别提回头关照站在原地的送行人。亲情的线越拉越细,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在为子女的远行添柴加火,一路熊熊燃烧到远方。
是不是社会车轮驶向哪里,人类的热情就全部倾注到哪里,没有回望,没有返哺,没有积累和升华,像一条细线不断拉伸,不管其细若游丝或断点无数?
(四)
你看,三四岁的幼童,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学钢琴,学画画,学武术,学轮滑,学游泳,学算术,学古诗,学英语……为了孩子能看更大的世界,父母拼劲全力在做着准备。
你看,空巢老人睡不好吃不下,被病痛折磨,被思念侵袭,被担忧缠绕。他们没人聊天,没人看护,为了不给远方的子女添麻烦,避免太多自行性伤害,怕浴室湿滑摔倒连澡都不敢多洗。
你看,那么多鲜艳的笑脸,征服了高山,渡过了激流,在春光明媚的园林喝茶,在异国风情的街头注目流连。
朋友那个留在父母身边的姐姐,有一个独生的儿子,马上就要大学毕业,正在申请去美国留学。
(五)
你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他说,世界那么大,别忘了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