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长恨歌》
“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
“这人生说起来是朝前走,却又好像是往后退的”。
“人越来越越好商量,不计较”……
时至今日,《长恨歌》依然可以作为我书荒时的首选,尽管已经读了好几遍。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不是十里洋场,不是五光十色的闹市,而是里弄深处真实的烟火气。她说,读懂了《长恨歌》就读懂了上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抓住了上海女性的特点,让王琦瑶们,描绘了一部上海史诗。记得第一次看时,正是风华正茂,翩翩风流的年纪,一气哼成,连夜看完的酣畅怕是再难找到。
虽生在不同年代,却有许多熟悉,每个细节都似曾相识,这本书浓缩了一个平凡女性一生的悲喜爱恨,当初看到的热闹故事,如今看到的是预言,是投射。
没有什么伟大,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过,无非都是些流言八卦,王琦瑶们的人生遭遇,其实只是一种最平凡的成长史,可是它确实是扣人心弦,丝丝入扣。王安忆的描写,不似张爱玲的悲凉,不似杨绛的洒脱,不似三毛的浪漫,不似林徽因的哲思,然而,她却都有。
权利、金钱、地位、爱情终究是一场持久战,哪方过于用力,哪方便是输家。最初的开始,最终的梦想,终究又回到原来的样子,毕竟打过一仗,必须赞美,也值得敬佩!
人生过半,愿所得即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