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朋友在群里发了一个题,是三年级孩子的数学题,我的数学是不好的,从小学就没学好。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也懒得思考,写在孩子的小黑板上,看看他会不会做。
题目是这样的:
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313人,如果三年级增加8人,四年级减少5人,那么三四年级的人数相等,问三、四年级原来各有多少人?
这种题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难度的,我是大人,看了答案慢慢琢磨,才会弄明白,于是就想考考孩子,看他到底会不会。
孩子看着黑板上的题,不慌不忙的拿着记号笔一步一步的给我分析,也似乎是在整理思路:
“三四年级一共313人,三年级加8就等于四年级减5,那么合在一起就是313+8-5=316。”
于是不慌不忙的在黑板上写下了上边的这个混合算式。
“这个时候他们两个年级人数是相等的,就可以这么算了:316÷2=158。”
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像个小老师一样给我解释,说这是三四年级人数变的相等了,我再把他们平均分来不就行了吗?
我问:“这就是原来的人数吗?”
“怎么可能,你好好想想,刚才我是怎么给你讲的?”他皱着眉头,一脸严肃的盯着我,好好像自己真的是老师。
我没忍住,笑了一下,他的小脸绷得更紧了,我赶紧收敛了笑容,一本正经的当起了学生。
“跟你说,仔细听好了,不要走神,这可是本节课的重点,现在不好好听,以后你不会可别来找我。”
这那里是像老师啊,简直把他老师的上课流程整个搬到这里来了。他很喜欢当老师,我也就顺其自然,满足他的好为人师的欲望吧!
“那么老师,后边的我该怎么做呢?”
“仔细听好了,是这样的,158是人数变化之后的结果,你看到了吗,三四年级都是158,是变化后让他们相等了,但是呢,我们还要给他变回去。”
“是不是用158减去8就可以了?”
“是的,你回答的很好,但是这只是三年级的,那么四年级的怎么算呢,我找个同学来回答。”
趁他不注意,我实在忍不住了,转过头去偷偷笑了一下,还好他并没发现。
他请的回答问题的同学还是我,因为他只有我一个学生。如果爸爸和爷爷奶奶在家,那么他就又多了三个学生了。
我又被他叫起来回答问题。
“老师,是不是用158加上5才是四年级原来的人数啊?”
“回答正确,你这孩子还是挺聪明的,看来也认真听课了,给你一朵小红花!”
我晕,我这“孩子还挺聪明的”,这恐怕是把老师说他的话又原原本本的安到我身上了吧?还奖励我一朵小红花,还真是赏罚分明呢!
讲到这里,他也下课了,孩子的爸爸也回来了,他也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
但是爸爸的思路跟他的是不一样的,他是先把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的人数减掉,让两个班相等,
即:8+5=13,这是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的人数;
313-13=300,这是减掉后两个年级达到了相等;
那么三年级原来的人数就知道了:300÷2=150;
四年级的人数就出来了:313-150=165
孩子仔细琢磨着爸爸带给他的新解题思路,忽然觉得一下子得到什么宝贝似的,开心得说,“还是爸爸聪明,这个方法好简单啊,我怎么没想出来?”
爸爸得意的说,“你还得跟我学着点啊!”
“妈妈更要学习了,再不学就被我们落下了!”
是啊,孩子说得没错,我的确更应当学习,向孩子的认真好学学习。如果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最起码也得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