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 东汉大臣、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班固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 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史籍。十二岁时,王充便对班固的才能和志向赞赏有加。十六岁入洛阳太学。
公元54年,父亲班彪去世,迁回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并开始撰写《汉书》。
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当班固撰写《汉书》时,被人诬告“私修国史”,汉明帝下诏入狱,查抄书稿。其弟班超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到京城洛阳上书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明帝读了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异,称赞他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并召进京都洛阳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
班固被任命为兰台令史后,奉命撰述东汉开国以来史事,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后晋升为“郎”官(校书郎),负责整理校雠皇家图书。班固继续修撰光武帝一朝的史事,又撰成东汉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书。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
东汉明帝时,朝野对建都洛阳有争议,故作《两都赋》,盛赞东都洛阳,歌颂汉室功绩,宣扬建都洛阳的适宜性。
公元75年,汉明帝驾崩,汉章帝即位,对熟知经学文章的班固很是器重。经常一起读书探讨。章帝每次外出巡守,总让班固随行,献上诗词歌赋助兴。朝廷有大事,也让班固列席,参与公卿大臣的讨论。班固写《答宾戏》自荐,后迁官玄武司马。班固在司马相如《封禅》、扬雄《美新》的基础上,作《典引》,述叙汉德。在文中,班固系统性地评价了“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该文主要以四句为主,形成后来四六句的雏形。
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其以史官身份,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论》(又名《白虎通义》)。
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班固初步上完成了《汉书》的撰著,自永平元年(58年)开始,共计历时二十五年,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全书记述从汉高祖开始,到孝平王莽被杀,十二代帝王,二百三十年间的事迹,包括《春秋》考纪、表、志、传共一百篇。《汉书》颁出后,受到当朝重视,学者们争相诵读。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章帝卒,汉和帝即位,年仅十岁,窦太后把持朝政。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次年,行中郎将事。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他受牵连免官。后被洛阳令种兢陷害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去世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于是汉和帝刘肇命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八表”,而马续续写《天文志》。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除此之外,班固著有《竹扇赋》《封燕然山铭》,还有《典引》、《应讥》及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四十多篇,《隋书·经籍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今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