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精进模式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怎样做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独特优势。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摆脱“知道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局。
试想一下这些场景是不是时常出现在你的生活中?这个讲座讲得好有道理,感觉好有斗志;这篇文章好有启发,赶紧转发朋友圈;这本书是大咖推荐的,必须看一下……我们每天刷微博、朋友圈、今日头条,生怕错过一条价值连城的资讯;我们每天追逐区块链、新零售、共享经济的热点,生怕被时代遗忘……
但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的学习,获取知识,但是除了更焦虑之外还是一事无成呢?那是因为我们总缺乏行动力。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的脚步,看看应该如何落实行动,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在现实中完善理论知识。
1.先完成,再完美
《好好学习》的作者曾经说过:“只有能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有的人永远停留在“这个说得好有道理”的感悟里,而无法迈出行动的第一步;有的人总想把事情做完美,觉得自己如果不能做到100分就是没准备好;还有的人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觉得完成了就可以,无法从行动中获得反馈,不断改进。
采桐告诉我们:“即刻行动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即刻行动,从完成“最小化可行产品”开始。克服“过度准备”的习惯,先开始做,做出“最小化可行产品”,通过“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不断培育和提高自己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
那什么是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呢?首先我们要理解产品的概念,产品是一个结果,是“已完成”的状态,具有完整的结构和组织,能独立对世界产生正向的影响,能被他人使用和检验,产品也是搭载你才能的媒介,可以被传播出去。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可以是:总结实习经验写成的总结报告,读完一本书后写的深入解读文章,参加绘画培训班之后完成的一幅画等。
当我们要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首先,要构建完成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然后,将这件产品发布到公开的平台或者提交给自己的导师、教练,获得市场和导师的反馈。最后,根据获得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学习,并不断提高难度,生产下一件“最小化可行产品”。通过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精进自己的技能。
当我们把产品发布出去之后就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反馈,包括:使我们增强信心的正面肯定;促使我们反思的否定和批评;还有帮助我们发现新世界的提示信息。对待所有的反馈,我们都应该当作一种“信息”而不是“评价”,放下“自我防卫”的心态,虚心接受批评建议,并保有审慎的态度。
整理收到的反馈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之后就需要对产品进行迭代,此时要克服“沉没成本谬误”,不要留恋过去的努力,勇于自我修正,改正错误,持续地进行产品的改造和迭代。
2.使用三明治模型分解任务
“最小化可行产品”可以算是行动中最简单的任务,但是如果要生产更复杂的产品或者面对更复杂的任务,需要涉及事物的方方面面,此时,我们的行动就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并且能科学地分解任务。
这里,作者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方法,使用三明治模型分解任务。作者把一般的任务比作一个金枪鱼三明治,中心的金枪鱼部分就是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是整个任务中认知复杂程度最高的部分;上下两片面包就是任务的“支持性思考区间”,即认知复杂程度较高。还有“操作性动作区间”,即认知复杂程度较低。
工作中认知复杂程度越高的部分越无法容忍中断,因此,我们需要在不被打扰的完整时间段内完成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这段时间你应该完全专注,甚至可以达到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作者举了一个制作PPT的例子。第一步是先解决“核心思考区间”——设计PPT的构架,分析用户的需求和水平,在此基础上设计内容的占比及顺序,以及演讲的风格和策略。这一过程可能只有30分钟,但却是最重要的,你只需要用纸笔快速的记录下灵感,并保持高度的专注。
第二步是填充“支持性思考区间”——PPT的具体内容。你可以在完成第一步之后接着去做,也可以暂停一下去做其他的事情。
第三步是轻松的完成“操作性动作区间”——选模版、寻找配图、调整字体等。这一步是不大重要的,因为完成前两步,你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即使被打扰也没关系,你甚至可以在边喝咖啡边与同事闲聊的状态下完成它。
3.通过行动复盘积累智慧
无论是生产“最小化可行产品”还是将复杂任务分解后进行处理,都属于用理论指导行动的部分。但是,采桐告诉我们:“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这就是说,我们除了运用理论指导行动将知识内化之外,还应该通过行动复盘积累智慧。
那什么是复盘呢?下个围棋的朋友可能就知道了,复盘源于围棋,通常棋手下完一盘棋后,会重新摆一遍棋盘,进行重新的分析和推演,看看自己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不好。这个方法后来也被人们运用到了工作中,在行动后进行重新推演和经验总结,这就是复盘。
那么如何通过行动复盘积累智慧呢?作者告诉我们完成一件事之后,至少可以从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并做好总结。
举个例子,假设你刚完成一个项目,这时你可以对整个项目进行一次回顾和推演,重新审视整个项目,对比项目的结果,看看是否完成自己的预期,如果没有完成的话,是哪些事情造成了结果偏差。在整个过程中自己发挥了哪些优势,情绪状态又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信息和工具是比较关键的。最后看看整个事情是否还有不足的地方,并总结这件事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随着你的反思越多,你就越能透过表象看到更多的事实。
需要注意的是:反思要及时,完成一件事后马上开始复盘,而且最好可以写在纸上;注意梳理事件“反应链”,包括事件的开始、发展、转折、结束,背后的动因、阻力和关键点,通过“反应链”理解事件以及背后的运行机制,总结经验;特别关注意外现象,对意外现象保持敏感,克服思维惰性,通过理解意外打破认知局限。
4.调用不同领域的知识
除了即刻行动和复盘之外,我们还要了解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边界,通过行动和行动后的反思,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与理论知识相互交融起来的行为,正是我们构筑知识体系的过程。成年人的学习通常不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
我们从小受到的学校教育都是分科治学,即使是同一学科下的知识都遵循严格的知识体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想要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调用不同体系甚至不同学科上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进行相互融合。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迁移的方式。
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黑客与画家》的作者格雷厄姆将年少时学画的经验迁移到编程的学习中。学画是要动手去画,黑客学编程也需要动手去写。学画需要临摹,向大师的作品学习,黑客也要向优秀程序的开源代码学习。一幅画是从画草图到完善细节以及不断修改而逐步完成的,一个完美的程序也应该是从架构到细节以及不断优化而逐步完成的。在常人眼中,计算机编程和绘画是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格雷厄姆却巧妙地找到了两者之间深层次的关联,并且说得有理有据。
除了迁移的方法,如果想要通过不同领域知识印证式的融合,帮助我们探索规律,得到某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我们还可以采用印证的方式。当年,化学家凯库勒在晚上梦见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构成一个环形,从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物理学家玻恩,也是在梦中,梦见一个个点向他冲击,之后,他就建构了量子力学的基础。这两个例子相互印证的说明,潜意识通常在我们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工作,如聊天,和人吐槽项目难度时,甚至做梦的时候,说不定会创造出一个个灵感的奇迹。
5.在现实中思考理论
当我们从大学进入社会,我们将面对更多复杂和困难的现实问题,此时除了能将不同谱系上的知识进行融合之外,还要学会如何使理论联结现实,以及在现实中思考理论。
我们在大学里的学习大多是围绕理论进行的,学到某个知识点,然后运用这个知识点解决某道题。可以说大学就是“游乐场”,所有的挑战都是老师安排的,有坐标、有地图还有游戏攻略。一旦走向社会,就是切换到了“荒野求生”模式,面对层出不穷的真实挑战,没有攻略更没有老师给你提供帮助。你必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利用上相互融合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然后再回归现实。
对于进入荒野求生的我们,作者给出了求解现实问题的步骤:
首先,独立思考问题并得出正确的认识,不可依靠他人、书本或者搜索引擎。网上有句话说得好,网络搜索能解决的问题,就绝不打扰别人。然后,继续独立思考,在较大可能的求解方向上,快速寻找和筛选相关联的有益知识,以及学习新知识。
接着,可以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模型,并尝试用这些理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修正理论bug。此时,要注意关注各种细节问题,全盘考虑现实情况,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逐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最后,如果发现解决方案不够巧妙,就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像实验室一样只考虑“理想环境”,我们必须磨练出把理论融于现实,综合考量现实复杂情况的本领。
作者采桐老师给我们总结了这样一条建议:“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思考理论问题,使我们的思考更深刻、系统,反过来又有利于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理论世界思考现实问题,使我们更好地明晰理论的适用边界,反过来又有利于理论的优化和完善。
当你把错综复杂的现实与千头万绪的理论进行思考、交织、整合之后,你的心智将会不断完善,而且没有人可以与你心智相似,这些行为构筑起你独一无二的知识和经验体系。这套逐渐打磨出来的独特的知识,将帮助你在荒野竞技场中完成打怪升级的过程,使你成为一个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