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灌输了一种思想,那就是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和他所处的环境十分相关,或者说是环境塑造了某个人的性格。我们不知道所以然,似乎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种理论是对的,于是一再的要求我们的家庭,学校,公众社会应该怎么做以此为我们的小孩青年形成良好的性格提供条件,这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
然而在《自下而上》这本书中作者对于性格的养成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作为一个观点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让从更多维度去了解人生真相,是我们每个一生之中的必修课。
书中从演变的过程来讨论性格的养成。传统观念认为:父母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孩子之间的差异,是父母导致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怎样塑造。传统观念只考虑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内观,也即是没有从遗传的角度考虑基因的影响。然而自达尔文进化论发表以来,在世人的见证下,自然选择下的基因遗传,在生物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动物行为学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在动物行为学中,本能会带来极其复杂的行为,例如蜜蜂的筑巢行为,大象复仇行为等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者不可能视而不见。于是有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其他动物就享受着经大规模自然选择试错千锤百炼出来的直觉,人类却只能靠唯一的特质导师来填补自己空白的头脑。”
在证伪传统观念的历程中要提到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茱蒂·哈里斯,她于1995年在《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开篇就挑衅地提问到:“在儿童性格发展上,父母真的有着重要的长期影响吗?”文章检验了证据,得出了否定的答案。最后她的理论得到支持并因此授予她“乔治·米勒奖”。其后,她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进一步确定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家长之所以重要和关键,是因为他们为孩子提供关心和爱护,而不在于他们是人与人之间性格差异的原因。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性格的差异大致有一半形成于基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另一半则有其他的东西塑造而成,但家庭环境完全不包括在这所谓的“其他东西”当中。目前,心里专业和实践仍然相信家长的影响,但这个观点逐渐在萎缩,孩子的性格,主要来自内部。
也许这个观点颠覆你的想法还很困难,但不妨你也留意观察一下,作为一种思想,在你育儿的过程中给你一点启示,对待孩子我们是否干预的过多?同时,亏欠心理(为孩子付出还不够多)应该到此为止了。这又会不会让你不再更多的责备自己而松一口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