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2019年,在神木石峁遗址内,发掘了皇城台顶部的大型夯土建筑遗址,被称为“大台基”。在这座大台基南护墙上,镶砌着大量精美的石雕,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石峁遗址皇城台出土的神面立柱石雕成为邮票核心图案——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二层的第三展厅内,展示“史前都邑与聚落”的考古发现中,专门介绍了距今大约4000年的石峁遗址。同时,复原展示大台基的南护墙,并且按照原样镶砌入五件长方体石雕文物,成为陕西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最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一。
这里的石雕分为长方体和圆柱体,表面浮雕动物、神兽、人头、符号等图案。它们跟东北地区的石雕传统密切相关,可能影响到石家河文化玉器和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虎形象,甚至也影响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
这里陈列着石峁遗址皇城台出土的神面立柱石雕,被称为“图腾柱”。在邮票的图案中,好像是两件不同的文物。其实,这是同一件文物的两个面,浮雕神态各异的神面形象,一嗔一静,表情生动。如今,这件文物已经成为石峁遗址的象征。
这件神面立柱石雕被编为30号,外观呈圆柱体,形制比较规整,高度约62厘米,直径约20厘米。它的顶部和柱身均雕刻有图案,五官、发饰、胡须等一应俱全,线条精美,神态威严。石雕底部,没有纹饰,便于竖立起来。当时,它可能被摆放在庙堂之中,跟求神、占卜、驱邪等宗教活动有关。
1.“人射马”石雕
这件石雕表面刻画出一个人持弓箭射向一匹马的瞬间,可能记录的是一场战争,可能记录的是一次狩猎。它生动地反映了石峁先民以图像记事的方式,构图方式与甲骨文“射”字非常相似,或许跟汉字“射”的起源有很大关系。
2.人面石雕
这件石雕表面刻画出两个风格迥异的人面形象,左侧的人面刻画细腻,右侧的人面造型抽象,一大一小,对比鲜明。左侧的人面呈圆形,五官清晰,憨态可掬;右侧的人面呈心形,中间有两个圆形的眼睛,下方有类似嘴巴的缺口。
3.神面石雕
这件石雕表面刻画出三个神面,也被称为“兽面纹”。中间为正面,两端为侧面,中心对称,左右呼应。中间的神面表情威严,嘴巴张开,露出牙齿,线条细腻,神秘瑰丽。两端的神面体量较大,眼睛圆睁,炯炯有神,面色温和,线条舒朗。
4.简化双虎石雕
这件石雕表面刻画出两只简化的老虎形象,虎头清晰,身体交错。两个硕大的虎头分别朝向左右两侧,龇牙咧嘴,正在吼叫。它们的身子仿佛已经融为一体,由两个上下叠压的三角形组成,将具体的虎头和抽象的虎身巧妙地连接起来。
5.人面双虎石雕
这件石雕表面刻画出一张人面和两只老虎,右边略有残缺,人面位于中间,两虎侧面相对。中间的人面呈圆形,头顶束发,两侧有辫。两只老虎四肢粗壮,朝着人面,张口怒吼,很像商代青铜器“虎食人”的纹饰,也可能是驯虎或者“人假虎威”的意境。
6.神面双虎石雕
这件石雕表面刻画出三张神面和两只老虎,中间是一个正视的神面,两端各有一个侧视的神面,三个神面之间是两只俯视的老虎形象。这些神面很像良渚文化玉石器上的“神人兽面”图案,反映了石峁先民和良渚先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当时,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出土70多件石雕,有21件石雕镶砌于大台基南护墙上,有1件矗立于台基南侧夹道的地面,其他石雕均出土于南护墙与夹墙之间的倒塌堆积物中。
皇城台位于石峁遗址中部偏西处,周围环绕着石砌的内城垣和外城垣,气势恢宏的建筑已经具备早期“宫城”性质。这些石雕曾经矗立于登临皇城台顶部的必经之路,彰显统治者的权威,蕴含宗教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