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赶往何香凝美术馆,这次的主场是“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一进去就被艺术气息给震撼了,栩栩如生,色彩雅丽,笔精墨妙,匀红点翠,活色生香,我一个门外汉看得如痴如醉。
真可惜,我在绘画方面上没有天赋。
我不远处站着两个四十多岁的姐姐,是两个穿搭配色都打扮得很文艺的姐姐。在小声讨论着那幅画的绘画技巧,颜色的巧用,艺术的创作,每一个细节他们都颇有研究和欣赏。我往她们再靠近了些,以便可以更清晰听到她们的声音。她们感慨的聊了很多感想,接着继续往下一幅画去。
虽然我从事的也是艺术行业,但我身上缺少艺术氛围,更像一头猛撞的愣头青。曾经还被一个老师批评说没有文化知识底蕴,我为此一直很自卑。到现在我都抱着这句批语在鞭策自己。
我问康康,你听懂他们在说的内容了吗。
康康说:我听不懂他们说的,我只能感受到这幅画画得真好,真美。
是啊,正因为看不懂,所以才需要去多看,多感受。我喃喃自语。
靠近艺术,亲近艺术,成为艺术。
于老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在他绘画上都提笔写了所作这幅画的感想。我尤其喜欢那副《心里美》,是一幅萝卜草蜢图。他写道;“今虽老态盖增,而真的心里美矣。环此北京产萝卜,味甘而脆,色尤艳美,有所谓心里美者,胜他种,今年生者,尤硕大。”虽是感怀他已苍老,不能嚼吃而伤怀。
但我从里面看到了于老对于生活细节的喜爱和观察。我想起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一本读起来涓涓如诗的生活描述的书。
于老的画也如此。
生活本如诗,如画,如美妙的梵音。
美术馆有7个空间,除了于老的画作外,还有很多其他艺术家的画作。
杨浇铭的《我本人》也是我很喜爱的一幅画作。
“画自画像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突破寻常的观感,我喜欢水与墨在宣纸上自由地游走,尽情地在心爱的白纸上表达另一自己,也是对于生活体验的一种再现。”
“它成长于内心,又发自内心。”—杨浇铭。
梵高刚开始绘画的时候,因为贫穷请不起模特,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画自画像来训练自己的绘画能力,从早期的1881到1889的自画像,能清晰地看到他的画风是由色彩灰暗慢慢转为了明亮的黄蓝绿色。最后有了盛名于世的星空图和向日葵。
在他的每一张自画像里,你都能看从他深邃的眼睛里看到在那一个时期他内心的挣扎和对生活的思考以及热爱。
我想,在画自画像的时候,梵高在此间也与自己的心灵进行了很长的一段对话吧。所以他留下的画作对于世人来说才如此深刻,那是他用自己的血肉自己的灵魂绘下一笔笔的“自己”。
而我们又从这些“自己”中看到了自己。
或许这就是艺术存在的意义,给人带来了“看见”和“思考”。
“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