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浪浪山”,在基层“取经路”书写真我

热映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其奇幻外衣包裹辛辣现实,在这个夏天引发热议。从那句“我想离开浪浪山”的台词,再到“取经路”上跌跌撞撞的身影,四只无名小妖终究翻越了困囿自己的“浪浪山”,完成了从渺小到闪光的蜕变历程。这恰似无数基层年轻干部的真实写照:或许资历尚浅、能力有限,但只要胸怀“翻山”的志气,同样能凭着“破圈”的智慧与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在服务群众的基层“取经路”上书写无愧真我的篇章。

银幕内外,众人皆是浪浪山中的“你我他”。影片以荒诞笔触勾勒基层图景,大王洞里刷不完的油锅,就宛如基层干部案头堆积如山的报表材料;小猪妖因刷锅失误被斥责追杀,也映射着部分年轻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错”的无奈处境。然而,浪浪山的囹圄从未熄灭小妖怪心中“走出去”的星火,正如现实的困境也无法浇灭基层干部为民干事的赤诚初心。身处基层这片“浪浪山”,既要清醒认识它的琐碎与局限,更要像小妖们一样,胸怀“翻山”的凌云志,笃定“取经”的为民心。惟其如此,方能在成长的阵痛中锤炼本领、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真我。这份在认清现实后依然选择做自己的“英雄”的信念,正是基层干部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破圈突围,“打破桎梏”练就“七十二变”。基层的“浪浪山”从不是绝境,突围之道就在于创新探索的主动“破圈”。如河南省淇县的“蹭饭书记”靳康永,数年来坚持自带碗筷“蹭饭”入户,将农家饭桌变成“民情收集站”和“民意联络点”。他在家常里短中精准捕捉村民的急难愁盼,将收集的问题梳理成清单,带领村干部一件件攻坚。“蹭饭”蹭出了真感情,更“蹭”出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这种深入烟火、以心换心的“主动破圈”,正是基层干部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在服务最前沿“取民情民意真经”的生动实践。类似的探索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无论是湖北省孝昌县推行的“一上二下”行动,引导年轻干部“上讲台”强理论、“下田间”察实情、“下项目”解难题;亦或是各地广泛推广的“驻村夜访”、“民情日记”等机制,其内核都是打破传统工作模式的桎梏,推动干部从“会场”融入“现场”,从“案头”走向“地头”。正是在这火热的实践熔炉里,无数像95后干部游凯一样的基层年轻干部,褪去了初入基层面对群众提问时的手足无措,逐步淬炼成精通政策、善解纠纷的“多面手”。机制创新的强大推力,让年轻干部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矛盾、办好一件件民生小事的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练就为民服务的“七十二变”。

坚守平凡,“无名之辈”筑起“民心丰碑”。影片结尾,四只小妖为救孩童散尽修为,村民们自发为其建起无名庙宇。他们虽无显赫名号,却已然在百姓心中筑起了不朽丰碑。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也闪耀着无数这样的“无名”星光,他们没有“齐天大圣”般的光环,岗位平凡得如同“浪浪山”中的一粒石子。但正是这些“小人物”,怀揣着小妖般的赤诚与执着,日复一日地用深夜的灯火处理琐事,用磨破的鞋底丈量民情,用沙哑的嗓音宣讲政策,在平凡坚守中守护一方安宁,化解万家忧愁。化解一桩陈年怨、帮扶一户困难家、修通一条便民路……这些看似微小的“大作为”,如同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服务民生的磅礴江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千千万万“无名之辈”的奉献,正是对“平凡造就伟大”最朴质也最有力的基层注解。为民服务的价值,从不以名位高低衡量,百姓心头那座无形的“无字丰碑”,便是对“无名”奉献者最恒久的铭记与最崇高的礼赞。

伟大往往蕴藏于平凡的坚守,价值深深扎根于为民的土壤。电影里,四只小妖的无名庙宇香火不息,现实中,无数基层干部的默默奉献永无止境。当千千万万“小人物”的微光汇聚,终将照亮基层治理的壮阔前程。那由民心点亮的“香火”,便是献给所有不为名缰利锁所困、不因岗位平凡而怠的“无名”奉献者最璀璨的星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