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天时间把《笑傲江湖》看完了。
太好看了。
我觉得中小学语文教材根本不用处心积虑编教材,课程标准,用各种零零碎碎的课文把学生和老师搞得莫名其妙、痛不欲生,到底为什么呢?
给孩子们看金庸小说就可以了,有哪个孩子不爱看?
有哪个孩子会厌学?根本不会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用刻意学习吗?根本不用啊。
小说里满满的侠义精神,民族大义,爱国情感,还用刻意熏陶吗?也不用啊。
在不知不觉津津有味孜孜不倦的阅读中,吸取最丰富的营养,得到最可贵的珍宝,这样不好吗?
相比于其他几部,这部《笑傲江湖》要凌厉得多。开篇的几件灭门惨案就使整本书透着一股压抑残酷的气氛。
为了一本《辟邪剑谱》,整个武林腥风血雨。林震南及其福威镖局被灭门;刘正风金盆洗手被灭门;后来因为权力斗争,除了恒山派的五岳剑派自相残杀,掌门人连同其大小弟子,也几乎被灭门。这本书里死了太多人了。除了几个正义角色,其他都死光了。
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百年之后都是枯骨一堆,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分别”
金庸在后记里提到,写这部书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还特意强调没有影射这段历史,他想写的只是人性。因为历史总会改变,可是人性是不会变的。
他还提到书中故事不是发生在某个确定的朝代,而是发生在中国三千年的历朝历代,而且古今中外概不例外,与其说是武侠,不如说是政治。
你看小说里你死我活的争斗,勾心斗角的机谋,成王败寇的更迭,pua教众的手段,明明就是政治啊。
还有一个感悟,金庸先生真把中华文化玩得最明白,最得心应手,最炉火纯青的人了。
琴棋书画,衣饰美食,茶酒文化,还有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祖国各处山川大河,风俗民情等等,儒道佛易四家经典、文化更是信手拈来,可说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更妙的是,他会在刀剑武术等功夫中融入各种文化,比如最高的武术境界是道家,所谓融汇百通,轻灵飘逸,无招胜有招。《天龙八部》中的逍遥派,《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传给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倚天屠龙记》中的武当派一代武学宗师张三丰,都是道家文化代表。
书中的道家文化还体现在人物性格中。侠义精神固然贯穿金庸所有小说始终,放荡不羁,率性自然,光明磊落的人物性格也同样体现了道家思想。
在大是大非面前,人物又能坚守正义,绝不委曲求全,卑躬屈膝,这又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内核。
在这里,我又有一些疑惑。为了自由,爱情,或者某种道义,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求快意人生,无愧于心,是儒家还是道家?追求个人的自由,人性的舒展,恐怕还是道家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