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教《地球的表面有什么》一课中,我采用了“整体认知(地球仪)+ 局部探究(中国地形图)”的教学模式,现将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一、教学目标达成与教学模式的价值
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并重点认识中国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平原、丘陵、山地和盆地。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整体海陆分布,建立宏观印象;随后,将焦点集中到中国,让学生分组观察和触摸中国地形地貌图。
从效果来看,使用立体地形图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们看到并亲手触摸到高低起伏的地貌模型,对“高原的广阔厚实”“盆地的四周高、中间低”“山地连绵起伏”等抽象概念有了直观而深刻的感知。当学生用手指沿着地形图的轮廓感受时,纷纷惊叹“原来青藏高原摸起来这么高!”“四川盆地真的像个盆子!”这种具身的体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鲜活认知,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二、教学过程的安全与组织反思
让学生传阅和触摸地形图,虽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但在课堂组织与器材管理上仍有可优化之处:
优势方面:提前说明了地形图是教具模型,需要爱护,学生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整体能听从指令,轮流进行观察和触摸,课堂氛围活跃,讨论交流非常积极。
不足方面:
人员组织上:由于地形图数量有限,在分组观察时,个别小组因争相触摸和观察,出现了短暂的拥挤和无序,影响了部分同学的观察体验。
器材管理上:对地形图的拿取、传递和触摸方式强调得不够具体,存在个别学生用力按压地形图细节部位的情况,存在损坏模型的潜在风险。虽然进行了提醒,但是还是需要专门安排器材监督员进行监督。
三、改进措施
细化器材使用指导:活动前,除强调爱护公物外,需现场统一示范“双手平端拿取地图”“轻抚感知地貌”等正确操作方法,明确“不争抢、不按压、轻拿轻放”的纪律要求,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教学仪器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