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应是一座小花园
70分钟幼儿成长纪录片《幼儿园》,由张义庆导演执导。 记录了孩子们从小班升入大班最终毕业的全过程。以时间为轴,线性结构发展。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主要素材,夹杂对个别孩子的访问为点缀,全片重复蒙太奇的使用在音乐上尤为突出,歌曲《茉莉花》重复出现,彩色与褐色转场。整体还原了中国当代学前教育生态,导演的个人想法隐藏在了素材的甄选与表达之中。
“千人一面的教育”
看《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其实心里五味杂陈的。我上的也是全托寄宿幼儿园。片里的场景与我经历过的简直一模一样。那间幼儿园在我的心里种下了很多好坏的种子,直到后来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这些果都是有因的,我们从未跳出过套子,我们一直都是套子里的人。全脱寄宿制对于小孩儿的心灵,安全感的建立是毁灭性的。我国的幼师门槛多低我就不赘述了,除非个别老师。大部分的幼师其实更像保姆。几岁的小孩儿需要被听到,被关怀,被尊重。更何况是那么小小的一个身体,大声哭闹却无人理会时,是这个世界的冷漠第一次向他砸来。这样的情况更容易养成压抑、偏激的性格。此时的孩子需要父母,需要关怀,若安全感丧失,要想补回来,可就是终生的事情了。安全感的重要性会渗透到这个孩子遥远的以后,不管是人际还是组建家庭,幼时的痕迹与阴影将笼罩一生。
“被父母夺走的教育”
其次是教育环境。中国的一大批孩子都会成为父母那一辈的投射,越大越如此,因为中国教育里不允许孩子有“自我”。这被认为是一种叛逆或者不孝。我们始终与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绑定。你要脱离开,他们会用道德纲常把你拉回来。这种控制很小就有了。你会发现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居然会站立场,口出惊人,那些话语的背后可以看到是一种怎样的价值引导在不可见处影响着孩子。家长们狂妄的把旗帜插在一座没有地基的房子上,没有多元的自由的理念灌输给孩子,所以一辈一辈说自己“有独特教育方式”的家长们不断涌现。他们曾经是“孩子”,因为那样的“家长”,最终也变成了追随者。如果不劈一下天灵盖,子子辈辈无穷尽。孩子应该活成他自己的样子。教育的客体是环境。我们只要告诉他,这个世界包容一切,让他自己去选择旗帜就完成任务了。
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感触很深,它让我回溯了自己的“芽阶段”,我很庆幸此时我没有变成本来要成为的样子,而是坚定勇敢的回头看它,并知道那样不对。
导演甄在长达14个月的拍摄中甄选了部分素材制作了这部片子。在侧面也反映了创作者对于社会与教育的看法、理解。通篇虽无直接的批判性表达,直白抨击,但截取的素材恰恰都是暴露出来的教育与社会问题。这些孩子都很小,却处处体现着成人世界的“语言”,导演直接展现了这种与体格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引人深思。整部影片记录的真实的幼儿园环境、资源、幼师,导演都未直接给予评价,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幼教事业整体的素质是偏低的,整体的资源是缺乏的。这样的幼儿园更像一个小型社会,而我们应当把幼儿园变成花园,把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远离人为痕迹过重的表达,把教育真正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