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木木,今天这期《原著解析》的主题叫做“如何突破思维禁锢,真正活在当下”,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题目呢?因为在咨询中我经常能够认识一些典型的强迫症、焦虑症来访者,他们总是愿意活在自己的想法和固有逻辑之中,结果换来的是惨痛的教训。
前些日子,我接到了一位高中生的求助,他告诉我自己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原因是被前面的一个爱做小动作的同学影响,他无法控制自己对前排同学的关注,即使保持抬头的姿势,感觉余光也能扫视到那位同学,这使他非常苦恼,因为他觉得上课就应该百分之百集中注意力听讲,怎么能总是被其他的庞杂因素干扰到呢?可他越是排斥越是无法静下心来。
无独有偶,一位失眠患者向我倾诉,自己已经好多年没能睡上一个好觉了,这让她非常绝望,因为睡不好觉就意味着失去健康和皮肤衰老,必须要睡好觉才能确保生命质量。追问这位朋友是怎么睡不好的,这位朋友叙述自己一天能睡6、7个小时,但仍然对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认为自己总是中途被惊醒或者入睡困难,试了各种方法都没效果。
刚才的两位来访者在谈到自己的痛苦时,都有明确的想法和逻辑来作为有力支撑,其实这些思想就是我们要说的“镜中人”,思想是我们体验到的主观事实投射于外界,从而模型式客观化了的东西。就好比我们的脸照映在镜子上一样,镜子里只不过是保留了一个表面影像,并不是真实的脸,镜子方位的变化也会引起影像和实际面部的差别。
但是当我们如实地相信镜子中的这张脸就是真的,可能就会闹出滑稽可笑的场景,比如在对着镜子刮胡子的时候,看镜子以为刮的是左半边脸,但实际刮的是右脸的胡子,剃刀的走向和我们想象的完全相反。镜子里的脸,就像是我们头脑中的思想,并不是真实客观的,一旦我们按照它的逻辑去做事时,会常常陷入自我矛盾之中。
所以注意观察强迫症患者,当他们在这种如同照镜子一样的思想局限下,希望行为能够与思想直接吻合的时候,陷入矛盾、出现误差的情况就会很多。例如思想总是告诉自己这次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可是我们在行动上却怎么做也做不到思想所期待的样子,随后便会陷入到情绪的矛盾中。
还有刚才列举的两个例子,上课时怎么可能一点不分心呢?怎么可能一点看不到周围人呢?但如果这位爱较真的学生认为就该一点不分心才对,那么他怎么努力也是做不到的,反而很痛苦。同理,睡眠时难免会有中途惊醒或者入睡难的情况,偶尔发生一次两次也都是正常的生理表现,但是思想逻辑如果认为睡眠上的半点马虎就容易影响健康,导致早衰,势必会更加努力睡着,结果是越想睡着越睡不着了。
要破解这样的误差,该怎么做呢?其实也很简单,必须用思想瞄准行动的方向路线。我们继续拿照镜子这件事做比喻,就像面对镜子刮脸,先要找准脸的局部,多试几次然后再提刀很自然地进行。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要符合行动,而不是行动来贴合思想。
再比如说患者越是在睡眠上不安,就越容易陷入失眠的状态,其实也是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思想上告诉自己一定要睡着,可往往实际的体验是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结果使自己越来越睡不着。事实上,可以该怎么睡就怎么睡,而思想上的纠结或者说想睡着的意念完全不必过于强调,让思想服从行为,像平常一样进入一种睡眠的程序性动作就可以了。
正是由于思想上的偏差和“想当然”,平时我们受蒙蔽的情况很多,比如强迫症患者们常说,“要是其他身体疾病那没有办法,但是真的不愿意因为强迫症被困住。”还有的人说:“其他的痛苦怎样都能忍受,然而强迫症这种心理上的痛苦太痛了,实在忍受不了。”这些都是蒙蔽自己的思想误区,事实上说这些话的朋友没有认识到,其实他们对其他痛苦也同样不能忍受,同样不愿意被任何疾病纠缠。
以此类推,患者为了贪图安逸懒惰,或者是为了回避自己的责任,经常在这种思想误区的支配下,自欺欺人地找各种借口,不断地为自己辩护。“你看我现在学习不好,那是因为我有强迫症”,其实真的是学不好;“你看我生活得邋邋遢遢,平时不打扮不修饰,那是因为我有强迫症。”其实本就邋遢懒惰。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有的人会说,“我要是能活到70岁,死了也开心,或者面临死亡的时候,能安安乐乐,毫无痛苦地死。”可是有没有发现这些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自欺欺人,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站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思维的假设。
所以说,当思想和主观体验的事实不一致时,而又一味地要求行为去符合思想中的自己,这点又恰恰很难做到,结果导致了思想矛盾,进而引发了强迫症状。比如,偶然失眠的人觉得应该保持较好的睡眠质量时就会拼命地要求自己睡着,结果越来越睡不着了;因为前排同学分心的学生觉得应该聚精会神,上课时就会拼命想集中注意力,结果越来越无法静下来听课。
这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让思想对准行动,让它贴合我们的行为,贴合我们的实际生活。通俗来理解就是失眠了就失眠,我还是按部就班地上床躺着就好,听课分心了那就分心了我还是继续抬头听课好了,这样才是解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