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不止一次看到一个观点,主张系统化的知识才有力量,我非常认同。正如一棵树,必须先有根,再有枝干,最后才有树叶,否则一堆杂乱的树叶和枝干就只能叫做垃圾。这应用在行业研究中就是说必须先搭建系统性的认识框架,然后按照框架再仔细搜寻具体内容,不断发育出树叶,使得内容丰满。我发现这个过程是逐步累加递进的,第一次做只能找到一些零散资料,第二次对资料梳理以后进行第一轮填充,第三次又从不同的途径找到新的资料,第四次又对原有资料和架构进行对照,补充和完善。往往要往复6次,进行三轮修改完善才勉强拿地出比较像样的成果。但是,这依然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会有新的资料产生,有新的变动。可以说行研的成果永远都有完善的空间,所以总不必自满。关键不在于做了多久,而在于是怎么做的,怎么建立的认识,搜集资料的途径,资料产生的途径及其准确性等,换句话说思路及方法论的价值大于具体成果,这是渔和鱼的区别。那么问题来了?框架是怎么搭建的?如何培养搭建框架的能力?我认为根源在于弄懂本质,知其所以然,着力点在于科学分类,丰富不同纬度,操作技巧在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牛人和前辈优秀的成果。
2,王老师说我们做项目的原则是尽量减少正式汇报的次数,增加平时与客户的互动,研讨,沟通,最后是项目的成果都在日常沟通中达成了共识,正式汇报变成一种成果交付流程,这样能极大地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提升客户满意度。我认为这是有真知灼见的。咨询项目的特性是咨询顾问专业化的思维方式,方法论与客户所在行业具体实践结合,以发现,判断,解决客户真实问题为目的,以终为始地开展工作,逐步建立对客户所在行业的客观认识,逐步建立对客户公司情况,关键人员本身的认识,结合咨询顾问的从业经验,引入最新的科学可行的方法论,调动外部资源加以支撑和验证,最后与客户不断研讨共同确认解决方案,并加以实践的过程。
要顺利完成项目,咨询师项目组必须具备加强的专业能力,思维方式,实践经验,必须注意与客户的沟通技巧,沟通方式。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不仅在于项目组的敬业程度和取得的成果,更在于客户对项目组的工作预期。管理客户预期是项目组作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核心命题之一,而这个重担,其实主要由项目经理来承担。换句话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合伙人,这是绕不过去的必修课。
3,在本周工作中有一个细节,王老师要求将五份行研报告的标题全部改为业务研讨资料,他说行研报告的命题形式太过于正式,必然提升客户对成果的预期,在沟通中容易引起客户的质疑,增加风险。而业务研讨资料,则是非正式的,暗示客户这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讨论会,该材料不一定完全正确,可以相互探讨。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避免项目组辛苦作业,最后成果还得不到客户认可,变成吃力不讨好。这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我由此联想到关于客户满意度的种种要素,实在感慨。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关注到这些细节而大多数人不能?这根本上在于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责任界限划分。真正优秀的人未必才智过人,他们其实就是普通人而已,区别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是带着终极目标看项目操作的过程,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性。一切以完成目标为最重要意。而咨询项目的最重目标,无非就是顺利解决客户的问题,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客户满意。项目组的工作成果行不行,节奏在不在位,方式和不合理都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两相对比,明显可以看出路径是否指向目标。
4,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就是舍我其谁的霸气,就是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的责任感。担当大任者,必有其舍弃!成就越大,责任越大,舍弃越多!所以所谓成功,未必是光鲜亮丽,背后辛酸苦楚,常人必不能承受也不愿承受。成大境界者,大悲之心,善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