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信念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学习难度。幼儿园以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感受美乐爱觉为主。小学是学习习惯,养成自我整理,能够有效记忆,并适当的应用。初中学习,是知识的累积和应用的拓展。高中是自我学习的探索。
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处理方法。到了初中以后,最好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模式,并以此养成的方式,用以终生学习。
一直有这样的问题困扰我,为什么同样的学习,阅读,单位时间相同,但是大家的考试成绩却大相庭径呢?比如同样读一本书,我还在死死的扣书中的内容,而有人已经直接把书里的内容关键点抓住,并且融汇贯通,变为己用呢?比如同样上一个学校,在一个班里,老师,书本一摸一样,但是孩子的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呢?表面上大家的时间,内容都一样,结果确有很大的差异呢?这个事情非常困扰我。
今天李笑来先生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从本质出发,让我看到了其中的原由,同时也明白,什么时灵活学习,什么是信念导向,什么是快速有效的成长。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
其中李叫兽讲道,学习是一个操作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输入 处理 输出
输入:
需要辩证的思维,看对方到底在说什么,李叫兽例举了一个关于托福考试卷的问题,从答对25%有效题,最高分67最低分31,得出结论,总共50题只有48题有效记分题,另外2题是不记分的,对于不记分的题目,不一定有正确答案,而这2个题,往往让很多人绕进去。花费很多的精力,也没有能够得到理想的答案。
读书主张只字不差地阅读?我还主张只字不差地反复阅读。世界上真正有用的,且你自己用得上的知识,少得可怜,少到你根本不可能错过的地步。
李笑来老师妈妈给的建议:这每一章,其实都在讲一个概念。先告诉你,那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清楚的定义,然后,再告诉你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和什么很像,但不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然后再告诉你怎么用这个概念,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什么地方需要格外注意…… 然后就是练习题了,考核的都是刚才说的那些。你看看是不是这样?你看,物理书是这样,数学书是这样,化学书也是这样…… 确实都是一样的罢?
对于学习,把那本书里的概念整理出来抄到一张纸上,一会儿就背下来了,再厚的一本教科书,不也就那么十来个概念麽。真的不难背下来。对,就是那种绝大多数人鄙视的“死记硬背”,无论是否真的理解,那些概念倒是只字不差地刻在脑子里。至于理解么,不着急,有一整个学期等着呢。所以上课听老师解释过,跟同学讨论过之后,反正很多遍了,没什么不能理解的。
学习,是需要记忆,再听老师上课,再进行交流,几次强化下来,就能理解了。
在任何一个领域学习都是一样的: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你要死磕的,就是那些你看不懂的概念。
学习需要进行关联化,没有一门知识是独立的,每一门知识都有关联点,如果能把知识进行辐射延伸,形成自己的思维,那么,学习就不再是简单的纸片,而是丰满的知识球体,并且这个球体会越来越大,以次方的速度变异。
逻辑有四种模式:定义,分类,比较,因果。定义要清楚,分类要完整明确,比较要在同一级别,因果论比较复杂,第一,那个原因是否真的导致了那个结果?第二,那个原因是不是唯一的原因?第三,那个原因若不是唯一的原因,就要看还有哪些原因?第四,若那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那就要看那原因是否是众多原因当中最重要的那个?
名词性成份是什么?名词是用来指称你能感知的某个人或者事物,管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动词是什么?动词是用来描述某个人或者事物的行为和动作的
形容词性成份是什么?形容词是用来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者事物的感知的。
副词性成分是什么?副词是用来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者事物的感知的感知的。(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和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时候是一样的……)
对于阅读,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才能从作者的角度去真正理解对方要表达的东西。
所以,你把某段文字总得名词性成分全都圈出来,就相当于你已经感知到了那个作者在那一瞬间感知到的所有事物,然后,你再去看那些形容词,你就相当于感知到了那作者对于他所能感知到的事物在那一瞬间的所有感知……
你要经常做这种练习,乃至于它最终成为习惯:
把文章中的事实划出来,这些事实常常无需证明,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事实。
把文章中的作者的看法划出来…… 然后看看,这些看法有怎样的证据,有怎样的支持……
很快,你就有了一种能力,去判断,一个作者靠谱不靠谱,张口就来,看法不断,却完全没有证据和道理支持,那还有什么可看?
输出
输出最重要的就是践行,知道,不如做到,把知识变成作品声音,快速内化成长起来。
所有的都是最好的安排,感谢今天群里的分享,感谢李笑来先生的分享,感谢易仁永澄老师的信念体系,一切都那么美好!